FBinJapan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938fg8

土耳其游记 -- 2007-12-10--准备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2 15: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角度拍很有味道
发表于 2007-12-12 15: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938fg8 于 2007-12-11 17:44 发表
不错的古堡

1839


Byzantine Architecture ?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2 15: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貓である 于 2007-12-12 14:02 发表


Byzantine Architecture ?  


应该是吧。

不过我对拜占庭,哥特式的建筑不是很熟悉,有哪位知道他们的特点的话,告诉我吧。
发表于 2007-12-12 15: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坛主有拍圣索非亚大教堂吗?
发表于 2007-12-12 15: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938fg8 于 2007-12-12 14:06 发表


应该是吧。

不过我对拜占庭,哥特式的建筑不是很熟悉,有哪位知道他们的特点的话,告诉我吧。



我也不太清楚,只是大致知道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屋顶是穹窿顶,是圆形的 拜占庭式风格色彩都比较生动,线条都比较明快,比较有亲和力.要我比喻的话,拜占庭是暖春和秋末,哥特是Titanic 沉没ing的寒冷冬夜.呵呵,哥特式的屋顶应该就是尖顶的,有一种要冲向天堂,接近上帝的感觉。我一直都觉得,属于它风格的装饰都是比较恐怖怪异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2 15: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貓である 于 2007-12-12 14:07 发表
坛主有拍圣索非亚大教堂吗?


还没去呢,去了一定要拍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2 15: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指的是罗马帝国在公元四世纪分裂之后,继承罗马帝国正统政权,且据有东半部领土的帝国。
而拜占庭帝国的中心,就是拜占庭,即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堡。

拜占庭(Byzantine)这个名字的由来,传说是由一位希腊人Byzas依循神喻,在欧洲与亚洲交界处、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拜占庭找到理想之地,并以自己的名字为其命名而来。而拜占庭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的契机,一方面由于其位居要津,把守博斯普鲁斯海峡,控制了黑海与地中海间海陆交通要道的枢纽,另一方面则不得不提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的慧眼独具,于公元312年夺权成功之后,为了向东拓展罗马帝国的影响力,而选定拜占庭做为新罗马的基督城,并于公元330年5月11日正式迁都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此后一千年,君士坦丁堡一直是全世界最华丽与最富有的都市。

君士坦丁建造他的城市是为了夸耀罗马帝国的声势,同时吸引各国来归,于是他使用了各种华丽的装饰方式来美化君士坦丁堡:在街道上装饰喷泉和廊柱,又将来自丝路的丝绸、非洲的珠宝、欧洲的雕刻与工艺用品、埃及法老王的方尖碑、世界各地的香料、瓷器等等全搬过来,此外,公元325年,君士坦丁还盖了一座大教堂,这座美丽的大教堂的身世与君士坦丁堡的历史紧紧相系,她就是圣索非亚大教堂(St. Sophia Church)

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更仔细的说,君士坦丁大帝请来的数学工程师们发明出以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以便在窗间壁上安置又高又圆的圆顶,让人仰望天界的美好与神圣。由于地震和叛乱的烧毁,圣索非亚大教堂经历过数次重修,尤其公元532年查士丁尼大帝投入一万名工人、32万黄金、并花费六年光阴将圣索非亚大教堂装饰得更为精巧华美。神圣的教堂是当时的城市中心,而统治者对教堂所投注的心力不难看出统治者藉由对宗教的奉献、夸示帝国的权力与财富,而对周遭地区施与影响力的用心。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大圆顶离地55公尺高,而且在十七世纪圣彼得大教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圣索非亚大教堂内部的装饰,除了各种华丽精致的雕刻之外,也包括运用有色大理石镶成的马赛克拼图。从公元四到六世纪开始,教会逐渐对教义与救赎的观念有渐深的认知,同时希腊罗马文化圈重视肖像与肉体美的传统也逐渐对基督教产生影响,信徒除了透过传统的谕言故事与象征手法来理解教义,也逐渐产生将圣母、圣子、圣徒等人物画像化的需求。教会中认为圣人的人物画像就等于触犯圣经中不得膜拜偶像的规定的一派,与另一派认为人物画像可以让信徒更容易理解神的精神、有助传教,两派间的歧异日渐加深。公元692年教会会议中授与基督人像化的合法性,但公元730年罗马皇帝里奥三世(Leo III)颁布禁令,禁止圣母、圣子、圣徒、天使以人物形象出现,自此揭开了两派人马长达二百年间的血腥斗争,教堂里的画作遭破坏,画像的持有者和作画的工匠们也都遭到各种形式的迫害,更糟的结果是造成人与人的信赖关系瓦解,社会动荡不安。一直到九世纪中叶,教会重新解释,愿对画像给予敬意、信仰崇拜,这才逐渐消揖两派间的纷争,而这个日子也被称为“正统的胜利”(The Triumph of orthodoxy),每年在信仰东正教的国家里被盛大庆祝。然而雕刻艺术从来不曾得到教会的认可,因此可以说拜占庭艺术里,雕刻艺术并不存在。

    公元七世纪之后,阿拉伯半岛上出现新兴势力伊斯兰文明,接着十字军东征来到君士坦丁堡,但此时统治者已无力阻止联军与战争对城市的蹂躏。接着是土耳其人的登场,东罗马帝国正式宣告结束。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堡,并将圣索非亚大教堂改为供奉阿拉的清真寺。今天,圣索非亚大教堂做为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古迹,冷眼旁观过政治兴迭,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而她的美丽庄严,依然撼动每一个参观者的心。

from    国际在线

[ 本帖最后由 938fg8 于 2007-12-12 14:36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12 15: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
发表于 2007-12-12 15: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米兰大教堂
(刚仔细查过资料,米兰大教堂不是典型的哥特风格的建筑,它是多种建筑风格的混合体.不好意思,差点被我误导)


看看以下的哥特风格:





[ 本帖最后由 貓である 于 2007-12-12 15:0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2 15: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Gothic architecture
64F06-gothic-architecture.jpg
a style of architecture developed in northern France that spread throughout Europe between the 12th and 16th centuries;
characterized by slender vertical piers and counterbalancing buttresses and by vaulting and pointed arches
发表于 2007-12-12 15: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哥特式建筑 (ZT)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欧洲各国的经典哥特式建筑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 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内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多层的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山墙面街。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著。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棂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棂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15世纪以后,王权进一步巩固,城堡的外墙开了窗户,并更多地考虑居住的舒适性。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粱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砖造教堂在北欧很流行,德国北部也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

     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龛,外观很富特色。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这两座教堂的正面相似,总体构图是屏幕式山墙的发展,中间高,两边低,有三个山尖形。外部虽然用了许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为装饰,但平墙面上的大圆窗和连续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风格。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

     另外在这时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特别是在许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国里,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市政厅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粗石墙面,严肃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志。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许多高塔,总体轮廓线很美。

     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许多杰作。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立面采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构图别致,色彩明快。威尼斯还有很多带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临水而立,非常优雅。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All Right Reserved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2 15: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对拜占庭和哥特式建筑又有了一些了解
发表于 2007-12-12 16: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是啊是啊,又学到一些知识!うれしい!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2 17: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耳其被喻为文化及历史的金库,它是一个充满梦幻的世界,位于亚洲西部,欧洲东南角,地跨亚欧两大洲,是亚欧文化的交汇点,贸易的中转地。土耳其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美味的食物,甜美的葡萄酒,多姿多彩的娱乐节目及迷人的观光景点。

    一、重要城市:

    安卡拉是土耳其的首都,但并不是第一大城市。所有外国使节官邸、土耳其著名学府、政府枢纽机关等均集中于此。但与伊堡相比,旅游名胜相对少一些。安卡拉的旅游点多集中于Ulus区附近,只须步行,便可到达。

    城堡是安卡拉的主要旅游点,位于旧城的山上,从长途巴士站,或火车站附近(出车站后不用过马路),乘搭16或64号巴士,在山脚下车,车程约10分钟,然后朝着城堡的方向向山走,即可到达。从城堡上可俯瞰安卡拉市的全景。

    安卡拉是全国的运输交汇点,旅客可在此转乘长途巴士往其他城市。

-----------------------------------------------------------------------------------------

伊斯坦布尔
东罗马帝国繁荣时期,君士坦丁大帝将都城迁到黑海之滨、欧亚大陆的交汇处后,就将它命名为君士坦丁堡。

    公元1453年6月,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终于走进了朝思暮想的圣索非亚大教堂。他下令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还在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尖塔,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的面貌。不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后来这座城市更名为伊斯坦布尔,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

伊兹梅尔
著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伊利亚特,就在土耳其的第三大城市伊兹梅尔80公里处。

    以“美丽的伊兹密尔”著称于土耳其的这个都市,位于可以停泊各式帆船和游艇的细长港湾的最前端。这个称为土耳其的第三大都市伊兹密尔,有着仅次于伊斯坦堡的巨大海港。这里国际交往频繁,全年充满活力,在国际艺术节(6月/7月)和国际伊兹密尔节(8月/9月)期间,更是把伊兹米尔的气氛推至最高潮。

[ 本帖最后由 938fg8 于 2007-12-12 16:2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2 23: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耳其浴

 闻名遐迩的土耳其浴是利用浴室内的高温,使人大汗淋漓,再用温水或冷水淋浴全身,达到清除污垢,舒活筋骨,消除疲劳的目的。

  在正宗的土耳其浴室内,专门有一批称之为“坦拉克”的按摩师。当沐浴者舒展四肢躺卧在“肚皮石”上,双手涂满橄榄油的按摩师便在他身上推、拿、揉、按,使全身皮肤微红,血脉流畅,顿觉浑身轻松,舒适无比。

  土耳其人进浴室大都带一个丰盛的食品盒,装着羊肉串、腰子、酸奶、榛子等食品干果。沐浴后,新朋旧友聚在一起,边吃喝边聊天。这种“浴室聚餐”往往持续九小时。然后各自回到更衣室的单间,美美地睡上一觉,直到太阳西下才回家。

  土耳其浴室也接待女士,一般是在一周的几天为男客服务,另几天为女客服务。有的浴室开设男女两个浴室,同时接待男女客人。女士洗浴,有她们独特的方式。她们坐在石凳上,先用盛满肥皂水的铜盆,从头到脚冲淋一通,然后让女侍者用清水沐淋7次,据说这也是按照伊斯兰教的规矩。妇女们也备食品盒,沐浴后,她们请朋友们品尝自己做的菜肴,以显示烹饪技艺的高超又可以相互切磋。她们还要在手指甲和脚趾上涂上一种叫“克纳”的颜料,发际洒上香水,让自己光艳照人。

  伊斯坦布尔的老城区的恰阿奥卢浴室,是土耳其最著名的浴室,建于1714年。19世纪英国画家汤姆斯阿隆曾来此游历,绘制了大名鼎鼎的《恰阿奥卢浴室》铜版画。

  此后,阿隆的铜版画流传到欧洲各国,恰阿奥卢浴室也成为土耳其浴的象征。

[ 本帖最后由 938fg8 于 2007-12-12 22:05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13 05: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貓である 于 2007-12-12 13:58 发表



这个地方我路过N次,挺漂亮的!!
发表于 2007-12-13 05: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恰阿奥卢浴室是啥翻译??土耳其浴土文叫HAMAM,很赞的,我很喜欢~~~
发表于 2007-12-13 05: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傅,你不能提前一天过来吗??我的假期确定了,哈哈哈哈,可以狂玩4天半!!!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0: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0: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sismout 于 2007-12-13 04:21 发表
恰阿奥卢浴室是啥翻译??土耳其浴土文叫HAMAM,很赞的,我很喜欢~~~


我也不知道。估计是Hamam吧,第一作者可能耳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www.fbinjapan.net

GMT+9, 2024-6-2 17:22 , Processed in 0.04272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