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nJapan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98|回复: 54

诗词漫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4 15: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代黄巢的一首《菊花》诗,因最近拍了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而红了一阵。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宋代的赵匡胤,黄袍未加身前,写过: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流星赶却月。
题目只一个字《日》,颇怪异,虽然拗口,可谁敢改皇帝的诗?

明代的朱元璋,也写诗,他学黄巢咏菊: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黄巢和朱元璋,都是杀人如麻的帝王,诗虽大白话,近乎顺口溜,却透出一股杀气。

这三位帝王的出身,贩盐、行伍、盲流。别看文化程度不高,写诗的积极性却绝对的高涨。
若当不上帝王,也许写诗的欲望未必强烈,而坐上龙床,那就偏要做到两手都抓,两手都硬,治国在行,写诗也在行。
硬撑着也要憋出几首诗来,这就是在文化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帝王,暴力得天下后的必然行为。

朱元璋做皇帝后,写过的一首《咏燕子矶》的诗: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竿又如何?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那不可一世的口气,听得出来的潜台词是:你们不是说我不行吗?我偏行给你们看。

汉代的刘邦,亭长出身,也是个粗人,衣锦还乡到了下邳,诗兴大发,吼出一首《大风歌》,留传至今。
就这一首,就这两句,于是乎,文治武功,两全其美。
如果他以后还写过一首《小风歌》,或者《微风歌》,或许,诗人这顶桂冠,也会加在他的头上。

刘邦是中国写诗最少的帝王,而写诗最多的帝王当数清代的乾隆弘历。一生写了四万首诗,差不多接近《全唐诗》的总和。
但很遗憾,没有一句留传开来,如今几乎不被文学史提及,没人在意他还曾是一个高产的诗帝。

记得他有一首刻薄钱谦益的诗:
平生谈节义,两姓侍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去,原是孟八郎。
乾隆笑话钱谦益的诗,没有什么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其实,他的四万首诗,十数卷御制诗集,也只堪自娱自乐之用。
此人的诗,平均每年要写500首诗,即使他是专业作家,打死也办不到的。何况他整整当了六十年皇帝和三年太上皇。

在中国帝王级的人物中间,真正称得上为诗人的,曹操得算一个。虽然曹操不是帝王,但胜似帝王。
如果有帝王文学排行榜的话,曹操名列前茅,例属三甲,甚至有可能拔得头筹。
曹孟德的诗,有气概、有声势、有深度、有文采。因此,千古传唱,弦诵不绝。
在中国人的记忆里,至少两句是忘不了的。
第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第二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历代诗人无数,能够在千年以后,被人不假思索,即可脱口而出者,有几何?

五代李煜笔下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北宋赵佶笔下的:中原心耿耿,南泪思悠悠。
这两位,在帝王级诗人中,算得上一流水平,尤其李煜,以其凄凉悲壮,意境悠远的文笔,开创了婉约派的词风。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只可惜李煜以写诗的浪漫去治理国家,赵佶以写诗的激情去抵抗外侮,最后落个国破家亡,客死他乡。

南朝陈叔宝,写出: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后人杜牧在《泊秦淮》中写到: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骂的就是这位不以国事为念,在靡靡艳曲中寻乐的陈叔宝。

隋朝炀帝杨广,写出:如何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隋炀帝虽然是个很糟糕的皇帝,但他的诗却是个异数,有其不同于当时南朝华靡文风的刚劲雄壮。
史书论述隋炀帝:隋炀起敝,风骨凝然。虽意在骄淫,而词无浮荡。更有论家认为,隋炀帝的诗,是唐音前奏。
然而,诗归诗,人归人。隋炀帝杨广主政后,巡视边塞、开通西域。不顾人民负荷,再而三的征辽,穷兵黩武,遂以残暴留名于世。

国破家亡之际,在扬州寻乐的隋炀帝,望着镜中的自己,自语道:好头颅,谁人割之?
其结局,犹如他在《春江花月夜》中那一名句: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回。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09-12-17 21:24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4 15: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不错,有点写论文的感觉啊
发表于 2008-12-4 17: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哇,诗兴大发,期待原创。
发表于 2008-12-4 20: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煩不鳥 于 2008-12-4 18:38 发表
TO:938
兄弟是喜欢诗词的,我也一样。这稿子写了有一个月了,今天突然想起。

TO:柠檬
原创的动力现在没有,等何时有了这动力,就和乾隆一样,一天写两首。

千万别拿乾隆做榜样,他写了那么多的诗浪费了不知道多少的笔墨纸,写得还全都是破烂诗。他这样的附庸风雅的傻叉,我真希望他多点自知之明,少破坏一点国宝。
说到帝王诗,中国古代的帝王里,能写的多是昏君。如果毛泽东算是帝王的话,我想中国帝王里能看得上眼的,也就曹操和毛泽东了。
发表于 2008-12-4 22: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的很不错,有几点稍微摘评一下
首先是黄巢。黄巢是个文化人,他出身盐商家(盐商不同于卖草鞋的,可是大买卖),当年是考进士不成才接饭碗贩盐的。进士已经是京试的级别了,中了就算皇帝门生,比我们的大学生还高一些。所以,他的文采与朱元璋和赵匡胤可不是一个级别的。我们也能看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何等气势;它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也是千古名句。诗写得好不一定要靠言词华丽——只可惜,这三位中,诗写得最好的一个是唯一失败者。

其次是乾隆。乾隆一生写诗无数,不过更多的是身边臣子代笔。所谓一首也没流传下来,更是后世讽刺之言,大家都想找个靶子吐一口罢了。可惜自古文无第一,文人要靠互捧才能被认可,而皇帝写诗,捧的人则显得趋炎附势了。因此,历代开国/亡国以外的皇帝很少有诗能被后世肯定。另一方面,乾隆写诗以叙事为多,这就吃了主题的亏。以前我在另一篇文章里曾和人讨论过,诗的生命力永远是风-〉雅—〉颂递减,只有爱情,野心等“永久不变的人性”才能长远流传。而叙事,生命力也就随着事情很快烟消云散了。文中提到的那首刻薄钱谦益的诗,其实也算言词犀利洗炼——“两姓侍君王”的说法至今也是名句——只是吃了叙事诗不得人爱的锅烙。(这里随便再举一首,我们也可以看到乾隆的墨水还是很多的:雨丝风片远连天,一棹渔舟万倾烟,无事买鱼沽酒客,却绕书画米家船。比现代报纸上所谓诗家还是牛不少)

最后是李煜和赵佶。如果说曹操是不为帝而为帝,李煜就是为帝而不为帝。究竟是因诗书而亡国,还是因亡国而诗兴大发,其实很难定论。皇帝家自然受的教育比较好,遇上个感情丰富的孩子,不能玩玩摄影,就只能搞搞诗文了。每个国家都不是由最后一个皇帝亡掉的——宣统和崇祯都拼命地努力过——但每个亡国之君都背上了罪名。诗词之祸?红颜之祸?将历史推得一干二净,当代就不会有什么痛苦不爽之处。
发表于 2008-12-4 22: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hehe,那也不一定拉。乾隆同学的真迹如果能流传下来也算是国宝了。
原帖由 冷奴 于 2008-12-4 20:28 发表

千万别拿乾隆做榜样,他写了那么多的诗浪费了不知道多少的笔墨纸,写得还全都是破烂诗。他这样的附庸风雅的傻叉,我真希望他多点自知之明,少破坏一点国宝。
说到帝王诗,中国古代的帝王里,能写的多是昏君。如果 ...
发表于 2008-12-4 22: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独一处烧麦。。。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22: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TO:冷奴
乾隆耗尽了笔墨,却未出一首好诗。乾隆大兴文字狱,迫害文人。导致社会文风飘然,诗无韵,言无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乾隆若是能够写出好诗,那才是见鬼了。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乾隆是一个十足的混蛋。在历代文人留下的真迹中,有两个人的大印都印在其中。一个是大收藏家项子京,另一个就是乾隆。以至后来的鉴赏界,以及制作赝品的贩子,都以乾隆的印章作为真伪的鉴定手段之一。
曾经见过乾隆的真迹,不是由御书房代笔的,字迹难看无比。乾隆自称十全老人,觉得自己十全十美。民国时代,乾隆的陵墓被盗墓的军阀用炸药毁坏,尸骨被抛洒一地。或许这也算是天之报应吧。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08-12-5 12:22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4 22: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嗯,文字狱很恶心,可惜中国历史上数度反复。这是专制统治的法宝。乾隆前半生是天使,后半生是魔鬼。但天使之世贡献甚少,魔鬼之世作恶甚多。
无论如何作恶,文化本身是很难灭掉的,还是那句话,罪在制度,不在一人。

突然想提韩国的例子。前些日子看新闻,韩国全民实行互相举报的制度。还有新加坡也差不多。发展经济同时堵塞言论,这是很多制度的惯用手法。按照现代政治理论来说,却也没什么矛盾之处: Albert O. Hirschman 的发言,忠诚,脱离理论里面提到,能够发言并且求得组织改进,是组织忠诚的基础;如果不能,一般就会寻求脱离。但是如果没有能力脱离或者不愿意脱离呢?就好像清朝(等),要么让此处别具吸引力,要么让人民无处可去。所以,作为一个只顾“增加经济吸引力”的政治家,也不失为理性良策——不从道德考虑的话。

[ 本帖最后由 moonly 于 2008-12-4 22:4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23: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TO:moonly
谢谢moonly的点评,你的回复很精彩,感谢。
黄巢在其整个军事生涯中,昏招频出,既无同是读书人出身的曾国藩之略,也无胡林翼之术,最后的失败,与洪秀全也相差无几。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进士不第。这一点史书有记载,同时,史书也记载黄巢做了大齐皇帝之后,在长安城里严惩皇族、公卿,杀人无算,唐宗室留长安者几无遗类。就这一政治手段,与李自成进北京有何不同。
你在回复中提到:李煜和赵佶。究竟是因诗书而亡国,还是因亡国而诗兴大发,其实很难定论。
这一句写的精辟,还真的很难回答,若是以此为命题,估计会把许多人都难住。
李煜做了人质后,无言独上西楼,梦里不知身是客。赵佶在金国的荒野中,写下: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最后说到宣统和崇祯,俩人都是有雄心无韬略。宣统建立满州国,自比康熙,年号康德。崇祯急噪且不妥协的性格,是亡国的因素之一。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08-12-5 14:30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4 23: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宣统自比康熙,是因为康熙当初也是重权旁落,费尽千辛万苦才得以作稳江山,倒没什么自大之意。满洲国成立之前,曾出台比较完整的君主立宪法案,但是已经没有人听得进去了。崇祯完全相反,是个强硬派,但是又怎么样呢?这两个人正证明了,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昏惨惨似灯将尽忽喇喇似大厦倾,回天乏术。
当然,这两个人也没赶写诗,不然还不知道落得怎样的骂名。。。何苦生为帝王家。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23: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溥仪被废黜后,幽禁在宫中,闲来无事,遍读康熙、乾隆的诗文集,深受感染与启迪,套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写成一篇题为《三希堂偶铭》。

文曰:
屋不在大,有书则名,国不在霸,有人则能。此是小室,惟吾祖馨。琉球影闪耀,日光入纱明。写读有欣意,往来俱忠贞。可以看镜子、阅三帝,无心慌之乱耳,无倦怠之坏形。直隶长辛店,西蜀成都亭。余笑曰:何太平之有?

崇祯未留诗作,只留有真迹《九思》,故谥号思宗。
在景山悬梁之时,遗言: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08-12-15 23:33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4 23: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位博学人士分析得很精辟, 继续观看。
发表于 2008-12-5 11: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烦不鸟的确专业知识丰富, 旁征博引,挥洒自如,看得很过瘾.

但通阅全文稍稍有些看不出主旨,有议论无结论,好象是随笔性质的吧?题名是不是以 帝王诗词漫谈 为妥?
发表于 2008-12-5 12: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煩不鳥 于 2008-12-4 22:31 发表
TO:冷奴
乾隆耗尽了笔墨,却未出一首好诗。乾隆大兴文字狱,迫害文人。导致社会文风飘然,诗无韵,言无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乾隆若是能够写出好诗,那才是见鬼了。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乾隆是一个十足的混蛋。 ...

乾隆的墓?还真没留意过您真是博学啊。
帝王将相没有一个是完美的,只要不昏就算是好的啦。
评价人不要太苛刻嘛。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3: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TO:avalokist
谢谢你的提议,已经修改。漫谈一词比较合适,可以各抒己见,不设主题,不求结论。

TO:冷奴
乾隆实行文化专制,兴文字狱,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上纲上线,动辄满门抄斩、充军塞外。文坛之上,一片肃杀之气。
典型案例:
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去世多年,遗著《一柱楼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乾隆认为清风喻指满清,乱翻书是嘲讽满清没文化。
《一柱楼诗》中另有: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
乾隆认定壶儿就是胡儿,显然是诽谤政府。最后徐骏被剖棺戮尸,儿孙和地方官员全部斩首。

马戛尔尼来华,因礼仪之争,被乾隆冷落,败兴而归。归国后将自己满清之行写成游记,对乾隆统治下的中国多有记载,得出结论:
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短浅,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
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一个专制帝国,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一个国家不进则退,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状态。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08-12-5 14:24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5 15: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清是中国封建史很特别的一个存在。他起于胡邦,在文化上处于弱势,却是一个非常懂得反思的王朝——我们从他的角度来说,他吸取蒙古的教训,懂得学习以汉化制汉民。对比蒙古统治时期对汉族的疯狂压榨(种族等级制,禁言禁文体,初夜权,禁刀令。。。)已经吸取了不少的教训。只可惜,在文化上满清是个后进生。他们用三百年来,还在努力的学习之中,如何能想象到文化的改进问题?

几百年都没有进步,决不是从满清开始的。中国自古商为下品职业,每次国家变法必然剥削商人来“富国”“强民”,换句话说,根本就没有资本拥有者逐渐拥有政权这一资本主义萌芽的必要前提。特别是宋朝,本应是政治文化比较昌盛的年代,帝王光芒渐弱,名臣辈出,商贾繁盛,正应是资本主义开始抬头的时候,但两个人完全破坏了这一趋势:一个是王安石,忠君为国,制定法律剥削经营者充实国库并减轻百姓负担;另一个是朱熹,这人就是一个混蛋,指腹为婚的女婿死了就让自己八岁的女儿上吊守节的巨大混蛋,把本来已经略显式微的儒家思想重新加上桎梏作为封建统治加强的工具。于是中国从经济上,思想上两部分,都阻止了社会变革的发生。

满清还是小学生,从游牧民族变成封建社会,对于这一族人来说已经是巨大的进步。这种进步正常来说是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当他还没了解自己的老师到底有什么深奥的时候,怎么可能去考虑超越老师?我个人非常不喜欢最近的反清风气。清朝失败了,但是它无需为汉民族负责。如果我们是民族和谐大家园的思想,就不会去指责“都是这些满清把中国搞坏了”;而如果本来就是汉民族主义,那更无法将自己的落后推委成“把我们征服了的人没好好治理”。

啊,又写了这么多,呵呵,文学讨论贴变政治讨论贴了。我不说了不说了,还是聊聊诗,弹弹琴,拍拍照吧。
发表于 2008-12-5 15: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moonly写得很有见解啊。
发表于 2008-12-5 17: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moonly 的帖子

难得的你把这个道理讲得简单,清楚。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9: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一个漫谈诗词的帖子,衍生出如此深刻的话题。moonly思路敏捷,笔锋犀利,学识渊博,确实厉害。

朱熹主张先知后行,然而问题的实质在于,人们把问题仅仅局限在知行关系上,并预设“知”能够达到至善。因而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概念束缚下,几乎阉割了儒家学说。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因其变法本身存在极大弊端,新法既加重了广大民众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官僚阶级的利益,加之宋神宗信念的摇摆,变法走进死胡同是必然的结果。

满清在中国历史中,确实属于一个特例。一连串的巧合,让这个小小的建州后金入主中原。
蒙元征伐屠戮,开拓疆土,诸多民族沦为蒙古的奴隶。这种民族之间的冲突也有可能带来共同的进步,但大多数却是对于被统治民族的灾难。

异族之统治,总归是以少数统治多数,人数上的劣势,在统治上则势必多疑而又倾向于守成,结果则是被统治民族的创造性被扼杀,活力被压制,而且本民族即为异族之统治,民族信心也必大受打击,长久如此,则该民族自会形成一种麻木不仁,谨小慎微之性格,这一点在清代表现得格外明显。

满清之统治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恰和日本入侵可以并论。事实上日本人当时的理由之一便是:中国即可安于满清之异族统治,又为何不能接受日本?若是当时中国举手投降,又安知日本不会出几位明君,而中国出几位中兴大臣?何况日本并没有逼迫汉人改穿和服,相比满清的剃发令,日本更显得开明许多。

满清入关后,多尔衮于顺治二年下达剃发令:
今者天下一家,君犹父也,父子一体,岂容违异,自今以后,京师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后,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吾国之民,迟疑者,为逆命之寇。

如此伤害民族感情的政策,遭到江南士绅的拼死抵抗,结果便有了嘉定三屠,扬州十日。

满清死死的抓住权力,对汉人处处设防,统治根基渐渐趋稳,本以为大局已定,不想来了个洪秀全,搞了个太平天国。
洪秀全用《奉天讨胡檄》激发了汉人的民族意识:

慨自满洲肆毒,混乱中国,而中国以六合之大,九州之众,一任其胡行,而恬不为怪,中国尚得为有人乎?妖胡虐焰燔苍穹,淫毒秽宸极,腥风播于四海,妖气惨于五胡,而中国之人,反低首下心,甘为臣仆,甚矣哉!中国之无人也!

《奉天讨胡檄》字字句句刺痛汉人,于是风起云涌,所向披靡。八旗一败再败,不得已,只能启用汉人。至1864年,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满州八旗已经完蛋,湘军控制了半个中国,至此,满清的统治根基已经不复存在。

我并不是什么反清人士,如今满族也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
然而,在我的内心里,从没认为满清是我们自己的王朝,那一刻,我们确实亡国了。

古人说:知耻近乎勇。
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一个汉族人,必须牢记,满清的三百年统治是我们的民族之耻,是应当永远牢记的。若作为满族人民以此论证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则另作别论。我毫不怀疑人类的前途在于各民族的和平共处,但此点是决不能以遗忘作代价的。我们自当记住历史上对少数民族的压迫不再重犯,但也必须记住泱泱大国如何亡于小小建州,否则,又何知将来不会再亡于哪个弹丸小国?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08-12-8 00:08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www.fbinjapan.net

GMT+9, 2024-11-23 07:33 , Processed in 0.03878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