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nJapan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048|回复: 138

图说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31 15: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小丑01.jpg

第一编·镇压反革命(1950~1951)

镇压人数:逮捕262万,处决71.2万,管制129万。
镇压对象:地主、富农、帮会头目、国民党各级军政人员(统战对象除外)、历史反革命(曾为旧政权服务的人)。

镇压18.jpg

未完·待续

第二编·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1951~1952)

第三编·志愿军入朝参战(1950~1953)

第四编·百花齐放与反右运动(1957)

第五编·人民公社与大饥荒(1959~1961)

第六编·四清运动与文革(1963~1969)

第七编·中苏论战与同盟分裂(1956~1966)

第八编·珍宝岛战争及外交策略的改变(1969~1972)

第九编·林彪出逃与文革结束(1971~1976)

未完·待编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11-3-23 16:4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17: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崩溃·金圆券

1948年8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为支撑内战危局而发行金圆券。

600_54114_35a6492399be99a.jpg

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以总统命令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
规定自即日起以金圆券为本位币,限期收兑国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限期登记管理本国人民存放国外之外汇资产。
发行金圆券的宗旨在于限制物价上涨,规定全国各地物品及劳务价,应按照1948年8月19日各种物品货价依兑换率折合金圆券出售。
这一政策,使得商品流通瘫痪,一切交易转入黑市,整个社会陷入混乱。

10月1日,国民政府被迫宣布放弃限价政策,准许人民持有金银外币,并提高与金圆券的兑换率。
限价政策一取消,物价再度猛涨,金圆券急剧贬值。10月11日,国民政府又公布《修改金圆券发行办法》,取消发行总额的限制。
至1949年6月,金圆券发行总额超过原定发行总限额的六万五千倍。票面额也越来越大。
从初期发行的最高面额一百元,到最后竟出现五十万元、一百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
金圆券流通不到一年,形同废纸,国民政府财政金融陷于全面崩溃。人民拒用金圆券。

金圆券发行初期,在没收法令的威胁下,大部分的城市小资产阶级民众皆服从政令,将积蓄之金银外币兑换成金圆券。
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试图冻结物价,以法令强迫商人以8月19日以前的物价供应货物,禁止抬价或囤积。
以行政手段强迫冻结物价,造成的结果是市场上有价无市。商人面对亏本的买卖,想尽方法保有货物,等待机会再图出售。

金圆券政策失败的最致命处是发行限额没有得到严格遵守,导致金圆券价值江河日下,一泻千里。
至1949年5月,一石大米的价格要4亿多金圆券。各式买卖经常要以大捆钞票进行。由于贬值太快,早上的物价到了晚上就已大幅改变。
市民及商人为避免损失都不想持有金圆券,交易后或发薪后所取得的金圆券,皆尽快将其换成外币或实物,或干脆拒收金圆券。

金圆券的快速贬值及造成的恶性通胀,源自政府的财政及货币政策。
国民政府无视于财力的限制,政府赤字以印钞票支付,造成急剧的通胀。
政府既不能自控通货的发行,只试图以违反市场规律的行政命令去维持物价和币值,最终引致金融混乱,市场崩溃。
受金圆券风暴影响最大的,是城市内的小资产阶级。他们没有大资本家的财力保护自己,亦不如乡间农民或无产阶级的无产可贬。
在金圆券发行初期或被迫、或出于信任政府,将累积所得的财产换成金圆券。在恶性通胀中所承受的损失最大,部分人因而变成一无所有。

国民党政府虽然因金圆券发行,搜得民间的数亿美元金银外汇。却失去了国内本来最应倾向他们的阶层:城市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1948年,金圆券风暴令国民党在半壁江山内仅余的民心、士气亦丧失殆尽。是造成整个国民党政权迅速在大陆崩溃的原因之一。

27d9ddb77830b44884685fc2be0e0737.jpg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09-12-31 21:2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18: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旗歌·戴季陶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13-6-23 00:12 编辑

民国十七年,根据孙中山建国大纲的设想,设立了五院八部。
国民政府的五院: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
国民党的理论家戴季陶,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出任考试院长。1949年2月11日在广州自杀。



世界各国升降国旗皆演奏国歌,中华民国属于例外。民国有国歌与国旗歌之分,升降国旗时,唱国旗歌。。
国歌是根据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训词而创作的。国旗歌的作者则是戴季陶。

《国旗歌》歌词:

山川壮丽、物产丰隆,炎黄世胄,东亚称雄。毋自暴自弃,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进大同。
创业维艰,缅怀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务近功。同心同德,贯彻始终,青天白日满地红。


每每读到"守成不易,莫徒务近功"一语,都很感慨。戴季陶在现实的残酷与理想的美好之间,选择了拂袖而去。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10-1-3 00:37 编辑 ]
发表于 2010-1-2 01: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博古鉴今,发奋图强!

学习鉴赏中!
请继续。
发表于 2010-1-2 02: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年第一天读烦不鸟同学的帖子,受益匪浅感触良多!谢谢!
发表于 2010-1-2 17: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忆苦思甜,以史鉴今.
烦不鸟辛苦了.祝节日FB.
发表于 2010-1-4 00: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好贴,顶!!!
发表于 2010-1-6 16: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煩不鳥 于 2009-12-31 17:22 发表
1948年8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为支撑内战危局而发行金圆券。

31094

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以总统命令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
规定自即日起以金圆券为本位币,限期收兑国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 ...


烦不鸟GG
又是一个期待中的好贴子.
这几天在工作之余正在加强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
这个贴子将有助于我的中国史学习.
兴奋中.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20: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
甲午战败后,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行省与奉、台举人正在北京等待发榜。
当《马关条约》容易传至,得知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学子们群情激昂。
四月,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
五月,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
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是由各省派送,依汉代举孝廉乘公家车辆赴京师惯例,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俗称"公车",故称"公车上书"。
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后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后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
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和、湖广总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

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
无奈支持新政的光绪推行速度过快,因此变法被相对保守势力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

由于变法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
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灭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画上句号。
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造成了之后发生的拳匪之乱。

01300000100329121126381718622.jpg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10-1-7 20:1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2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站练兵·袁世凯

袁世凯在天津小站期间,除了专心练兵之外,精力充沛的袁世凯还对国家大事进行了冷静思考。
袁世凯本来就不是一介武夫,相反,无论是在见识上,还是办事能力上,在那个时代中,袁世凯一直是出类拔萃的。

123AP5b0F-110E.jpg

与当时的很多国人一样,对于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日本的崛起,袁世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当多数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框架内,一心只想走洋务运动的捷径之时,袁世凯已对于西方的政治制度另眼相看了。
袁世凯琢磨的是如何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达到变法图治,从而改变清国腐朽堕落的状况。
李鸿章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在朝廷内外遭致了冷遇,甚至遭致一片声讨。朝野主持朝政的,是当初的主战派翁同龢。
相对赋闲的袁世凯选择了挟策以进、上书言事这一旧式文人干政形式和进身之路,阐述他对于时局的看法和挽救方策。
当时的袁世凯的官职级别低,没有直接上书皇帝的权利,袁世凯只好通过翁同龢,给光绪皇帝连上了两个帖子,主张新政,倡议变法。

袁世凯对于当时的形势和变法的必要性有着很深入的思考,也提出了颇有建设性的解决办法。
《条陈》指出:当时的中国,处在列强包围并不断蚕食的危难境地,振兴的唯一道路,就是效法西方,实行变法。
袁世凯批评了反对变革的"用夷变夏"之说,指出西方国家的富国强兵之道,已被实践证明卓有成效。必须借用各国新法,择善而从。
袁世凯认为,国门既然打开,想闭关自守已不可能,不如以一种主动的姿势去变法,去改革。
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应该效法西方尤其是日本的成功之道,迎头赶上。

1246694295651_7076.jpg

袁世凯对于中国的变革状况,是有很深入思考的,它涵盖了袁世凯的早期思想。
中心思想是向西方学习,在此前提下,对清廷的用人、理财、经济、军事、外交实行全面改革。

在具体措施上,袁世凯提出了一些想法:

一、设立馆院,聘请一些精通各种学问的西洋人、旅外华人,听取或采择他们的学问和主张。
二、改革八股考试,讲求实学,新开特科,广取深通洋务之士。
三、开办学堂,培养理财、建造诸方面的新式人才。
四、注重外交,慎选驻外使节。必须能胜其任,素知彼国情形者,始可派以前往。慎择干员,办理边疆各地交涉事宜。
五、裁汰冗员,精简吏治。

在经济方面,袁世凯提出的振兴主张为:

一、学习西方现代经济,铸银钱、设银行、造纸币。
二、繁兴商业,设立商会。
三、广集商股、举借外债修筑铁路,实行官督商办。注重发展铁路沿线的商务和矿务。
四、开发矿藏,鼓励商办,保护矿主。
五、鼓励、扶助开设工厂。资力不足者,国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给予贷款,以资扶持。
六、发展邮政。
七、以海关管理方法清理厘卡。

20081019094149217.jpg
20081019094148654.jpg

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凯的这两份条陈,都是着眼于实际提出的一些实际措施。
袁世凯并没有提到"以夷制夷"的小聪明方式,或者幻想通过《万国公法》来限制列强的扩张。
在袁世凯看来,甲午战败后的中国,同列强已无平等可言,无公法可据,谈不上真正的睦邻和可靠外援。
只有正视现实,依靠自己,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才有真正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否则很容易在别国的利益争夺和妥协中被牺牲。

袁世凯改革侧重于地方,而康有为一直幻想从中央开始。从可能性上来说,康有为的主张很难付诸实施。
从对朝廷老臣勋旧的态度来看,袁世凯主张怀柔对待,妥善安排,不激化矛盾。
而康有为对此却非常鲁莽,提出:"杀二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
相比较而言,以实行政治的方法来说,康有为显得幼稚得多,容易让改革形成对立面。
从动机上看,袁世凯的新政措施,明显地站在国家的立场上的,没有个人谋私利的色彩。
而康有为的主张,很多都含有个人目的,比如在一些机构的设置上等,个人的目的性非常明确。

戊戌变法失败后,袁世凯告密的流言四起,群起而攻之,也是直接导致袁世凯遭贬返回原籍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史书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这样的聪明之处,聪明得就像一本本兵书,随处都隐藏着杀机和陷阱。
作为朝廷的命官,在清国遭受到日本重创的情况下,向朝廷表明自己的想法和立场,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最自然不过的了。
至于个人的恩怨和派系,在国家大事面前,也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与康有为相比,袁世凯更显得成熟、无私。
只不过这两次上书并没有引起军机大臣的重视。对于习惯在传统框架内思索的大臣们,排斥袁世凯的想法也是很正常的事。

491316.jpg

不过,这一段时间袁世凯的积极表现,还真引起了赋闲在家的李鸿章不快。李鸿章曾大声呵斥道:
尔不知耶?真小人也!要我乞休开缺,我偏不告退!我奉朝数十年,何事不曾经验,乃受彼等捉弄耶?
袁世凯闻罢此言,苦不堪言。混迹于官场之间,许多事情就是这样,曲解与误解也是常有的事,不必当真。

甲午战后,袁世凯作为清廷的带兵大臣,对时事观察的敏锐度,远远高于那些迂腐的朝廷大臣们。
至于后来袁世凯因一时糊涂,当了八十三天皇帝,那是另一回事。史籍对其大量歪曲,不做任何正面评价。
历史就是历史,并不是政治工具。评价袁世凯这个人物,不能一叶遮目,还是应该从客观的角度来评述。

26cd7a08c422a7bc0b7b827f.jpg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10-1-7 22:58 编辑 ]
发表于 2010-1-8 01: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煩不鳥 于 2010-1-7 21:10 发表
袁世凯在天津小站期间,除了专心练兵之外,精力充沛的袁世凯还对国家大事进行了冷静思考。
袁世凯本来就不是一介武夫,相反,无论是在见识上,还是办事能力上,在那个时代中,袁世凯一直是出类拔萃的。

31453

...


稍微有一点另类的发言,成不?

【袁世凯本来就不是一介武夫,相反,无论是在见识上,还是办事能力上,在那个时代中,袁世凯一直是出类拔萃的。】
这句话,我十分赞成。
除了他的皇帝梦让国民痛恨之外,好多方面他还是做得有他的独到之处。
近代的很多体制,在他的推导之下成立。
虽然很多带着FB的色彩,但体制本身没有太多的弊病,
只是执行者的问题。
比如说,近代的警察制度。。。
发表于 2010-1-8 01: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煩不鳥 于 2010-1-3 02:22 发表
1916年入伍湘军,1922年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回湘军任职。
1926年随部队编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结识共产党人段德昌,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滕代远、黄公略组织平江起 ...


【中国的政治斗争,历来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说句实话,刘少奇死的不冤。而彭德怀则死的太冤。】

刘少奇死的不冤虽不太赞成,但是彭德怀死的太冤双手赞成。
那根本不是彭德怀的错。
有些事就是命。
也许上天不想中国像北朝鲜一样,才有了这样的变故。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01: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怕冷的花 于 2010-1-8 01:10 发表


稍微有一点另类的发言,成不?

【袁世凯本来就不是一介武夫,相反,无论是在见识上,还是办事能力上,在那个时代中,袁世凯一直是出类拔萃的。】
这句话,我十分赞成。
除了他的皇帝梦让国民痛恨之外,好多 ...


只有海外历史学者唐德纲,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对袁世凯做过正面评价。
国内史学界对于袁世凯的评价,一直着重于那八十三天的皇帝故事,其他的,都视而不见。
台湾史学界对袁世凯的评价,只有两字:窃国。(可笑的是:若不是孙中山与袁有约在先,何来窃国一说?)

我们的史籍,总是从政治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依据客观史实做公正的描述。
这些御用文人胡编乱写,却害苦了我们这些人。为了恢复历史真相而遍读反动书籍,等到真相大白时,时光已不知倒退了多少年。
他妈咪的,真是害人不浅。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23: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怕冷的花 于 2010-1-8 01:16 发表


【中国的政治斗争,历来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说句实话,刘少奇死的不冤。而彭德怀则死的太冤。】

刘少奇死的不冤虽不太赞成,但是彭德怀死的太冤双手赞成。
那根本不是彭德怀的错。
有些事就是命。
也许上天 ...


刘少奇一直是毛泽东的坚定支持者之一,四二年到达延安后,为了尽快确立在党内的地位,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个新词汇。
延安整风期间,刘少奇干了不少坏事,整了许多人.由于整风期间表现突出,很快就跃居周恩来之上,成为党内二号人物.
建国后完全抄袭苏联模式,在国内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新的官僚阶级再度兴起,引起毛泽东极大的不满.
毛泽东思想由刘少奇提出,并极力维护,跟着毛干了不少坏事,最后被毛泽东思想整死,何冤之有?

说刘少奇死的不冤,还有另一个论据: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对毛采取攻势,威胁到毛在党内的地位,自寻死路。
发表于 2010-1-9 00: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这个贴子,对老蒋有了新的认识。
发表于 2010-1-9 01: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煩不鳥 于 2010-1-8 23:44 发表


刘少奇一直是毛泽东的坚定支持者之一,四二年到达延安后,为了尽快确立在党内的地位,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个新词汇。
延安整风期间,刘少奇干了不少坏事,整了许多人.由于整风期间表现突出,很快就跃居周 ...


但我听说刘少奇的引火焚身是由于,
三年自然灾害被刘少奇控制住,
从而使人民对刘少奇好感倍增,
导致毛泽东害怕地位不保,
而借刀杀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4: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怕冷的花 于 2010-1-9 01:59 发表


但我听说刘少奇的引火焚身是由于,
三年自然灾害被刘少奇控制住,
从而使人民对刘少奇好感倍增,
导致毛泽东害怕地位不保,
而借刀杀人。


政府始终将大家的视线引向刘少奇被残酷迫害的过程与结果中,却始终不坦陈刘被迫害的原因。
社会舆论对于文革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没有哪一个机构敢于研究文革发起的原因,只是探讨文革造成的后果。
文革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并迅速蔓延,直到无法收拾。(毛的过错固然是原因之一,刘的政策失误为毛创造了机会)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21: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洋军阀

清末,由袁世凯掌握的北洋六镇,在民国初年成为北洋新军,其主要将领日后组成北洋政府,史称北洋军阀。
民国六年,袁世凯去世,而北洋体系中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

2009226192751218.jpg

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北京政权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政府的称呼。

Beiyang_Army.jpg

无论国民党或是共产党,对于北洋军阀评论极差,甚至延伸至近代历史教科书中,但近年来已有诸多学者为此翻案。
学者们虽不齿军阀,但对于国共两党的从事类似军阀的行径却睁闭一只眼,有失公允。

案例·吴佩孚

秀才出身的吴佩孚,1898年投笔从戎,南北战争时,任北军第三师师长,入湖南作战,攻岳州,陷长沙,占领衡阳。
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击败奉系军阀,使之败退关外,成为北洋军阀中的首要人物,驻守洛阳,军事实力最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吴佩孚居住在北平,言辞激烈的批评满州国为日本附庸。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一直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而被谋杀。1940年,国民政府追赠国军上将衔,以显其保存晚节。

吴佩孚精书法擅绘画,文武兼备,为官清廉,民族气节极高。(个人操守远胜於诸多今日之公仆)

22172e39-aaa4-4ea8-b509-81f896ba0377.jpg

北洋政府总统段祺瑞遗嘱

余年已七十有余,一朝怛化,揆诸生寄死归之理,一切无所萦怀。
惟我瞻四方,蹙国万里,民穷财尽,实所痛心。生平不喜多言,往日曲突徒薪之谋,国人或不尽省记。
今则本识途之验,为将死之鸣,愿我国人静听而力行焉。则余生虽死犹生,九原瞑目矣。国虽微弱,必有复兴直道,亦至简单。

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 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 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
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
余生平不事生产,后人宜体我乐道安贫之意,丧葬力崇节简,殓以居士服,毋以荤腥馈祭。此嘱。

段祺瑞书法:轻尘不动琴横榻 万籁无声月入帘

20081126101450645.jpg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11-8-18 17:4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3: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被篡改的照片

曾经读过一些台湾版史籍,凡在叙述黄埔军校的章节中,这一张照片常被引用,以证明孙中山对蒋中正的器重。

2.jpg

多年以后,胡宗南的后人,把这张照片的原件公布于众,阅后,颇为惊讶。

3.jpg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10-1-12 23:29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2 23: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位是谁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www.fbinjapan.net

GMT+9, 2024-11-25 04:10 , Processed in 0.04118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