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8-29 17: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蔡的帖子.
哈哈, 要达到老蔡水准, 几乎是不用奢望了. 老蔡应该是枕着相机书籍睡觉的. 但是在这儿一个人唱独脚戏多无聊? 我就当是陪聊了.
首先承认, 传统意义, 或者说狭义的紫边跟镀膜的关系的确不太大. 紫边最大的原因是色散. 一般来说数码相机因为CCD面积小, 对红光敏感, 以及数字信号的算法问题, 所以这个问题会显得比较突出. 银盐也有这个问题. 但是老蔡照片上的并非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紫边. 在片子上可以看出有漫射现象, 相当于镜头掉灰或加柔焦镜而产生的高光光晕效果.
>A 砖头老弟提到衍射,这里有必要说一下什么叫做衍射。衍射是指:光在传播路径中,遇到不透明或透明的障碍物,绕过障碍物,产生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称为光的衍射。按照经典光学理论,镜头的分辨率=D/(1.22*波长)。D是指通光孔径。孔径越大,分辨率越大。这也是为什么天文望远镜的口径都很大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光圈收到如:F16,F22时分辨率下降的原因,当然这里也有波长的问题在里面,但和紫边的关系不太大
衍射的确用错了, 打倒迪派!
http://www.dpnet.com.cn/school/school_show.asp?id=1519
但是这里老蔡所说的也并不完全我补充一下, 这种说法仅适用于理论情况, 也就是说在理想的光学条件下, 就是获得的光信息越多, 分辨率就越高. 但是我们都知道, 事实上在35单反相机上大口径镜头都有一个最佳成像光圈, 大抵在F5.6-F8之间. 这是因为收缩光圈可以降低散射光线的影响. 但是F16,22以后分辨率下降的原因是因为光圈过小产生衍射了. 最新镜头的最佳光圈越来越大, 这是因为光学设计者现在有更多方法来降低散射光线的影响.
我到现在还没有看明白老蔡这A的后半段到底和衍射和紫边有什么关系, 哈哈, 可能是思路太快知识太多一下发挥出去了.
>B 通常讲的紫边并非由衍射引起。真正的原因是应为玻璃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通常短波长有较大的折射率,长波长有较小的折射率),从而导致折射角的不同,产生色收差,造成紫边。改善的方法当然是
>1 用超低分散(折射率相对于波长)镜片,
>2 用异常分散镜片比如萤石等
>3 适当的光路设计
>于是就有了APO等称谓,这几样都和镀膜没有关系
同意. 紫边的最大成因是色散.
>C 给镜头镀膜的原因有两个
1 增加通光率。其实通光率变小对成像影响不大,尤其是对分辨率,可以说是没有影响。通过增加曝光时间,一样可以获得适当的曝光量。
2 减少镜片表面的漫反射。这是增加通光率的必然产物。通过的光线多了,反射回去的光量就少了。漫反射对成像的影响非常大。容易降低反差,导致整体显得灰蒙蒙的(当然拍摄黑白时有人喜欢这个调调,有不少人就刻意去减少反差,当然这是题外话)。在这里镀膜是和紫边无关的。
镀膜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透过光线, 减少光线反射. 从通光率本身来讲当然不会影响任何成像, 但是差的镀膜造成的镜头表面漫反射是会严重影响成像的, 这就是眩光, 鬼影的成因. 再加上老镜头还有镀膜脱落等因素, 在光路上的光学损失会非常严重. 就象我题头说的象加了一个柔光镜的效果. 现在镜头的光学设计动用了电脑参与, 用来消除各种像差所用的镜片组越来越多, 所以为了避免光学质量损失, 高质量的镀膜就变成非常重要.
>另外你提的色收差和保持对比度的关系也值得商讨。
>按照老蔡的意见,你的话应该改为:同时兼顾高分辨率和高反差(对比度)是很困难的。这正好符合你最后的结论。
>这是老蔡的一些纯理论分析,转头老弟看看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哈哈, 说得非常不严谨, 补充一下吧. 光学设计到最后一定是一个各方妥协的结果. 一般是先定一个F值, 然后围绕这个F值来调整各种像差最后取得一个平衡. 最终也要考虑加工成本, 加工宽容度等要素. 平衡过程当中的取舍让镜头产生了各种味道, 其中全开光圈的反差和分辨率被认为很难兼得, 就有了佳能镜头细腻, 尼康镜头锐利等说法.
先大致回一下, 接下来继续理论武装一下, 跟牛老大探讨.
[ 本帖最后由 avalokist 于 2007-8-29 18:4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