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nJapan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煩不鳥

图说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2 18: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的太过瘾了,要是历史教科书能这么客观就好了。

民国的历史真是很波澜壮阔啊,艺术文化上的亮点也很多。
发表于 2010-4-3 19: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1840年以后的历史,总让人越读越沉重。
能把这么多的人物和事件罗列的如此客观详尽,着实不易。

历史学家要不带个人喜好,冷静客观的在纷繁浩大的资料里,
找准切入点,还历史以原貌,是件很艰辛的事。
谢谢烦不鸟。
发表于 2010-4-3 19: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团支书 于 2010-3-12 18:16 发表
看的太过瘾了,要是历史教科书能这么客观就好了。

民国的历史真是很波澜壮阔啊,艺术文化上的亮点也很多。

赞同!支持!
烦劳烦大人,给我们加道小菜,行不。
听说清末民初的艺术文化届,名家辈出,新鲜事儿也不少的类。
据说可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得一比。
是真的么?
 楼主| 发表于 2010-4-4 11: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TO:TAO
清代的艺术,从早期的八大山人,到中期的八怪,晚期的吴昌硕,都是开宗立派的大师。
以前,有一位好友,在南京艺术学院的附近开了一家书店,我也常去那里玩,与来买书的老师常常探讨清代文艺。
南艺的老师,有的一本正经,颇具学者风度,有的奇装异服,如同一个混迹于社会的小流氓。
与他们打交道,发现这些搞艺术的人,在心理上不同于常人,让人觉得有些飘若浮云。
尤其谈到一些被他们尊为大师的名家时,他们的眼里会闪现出奇异的光芒。

一日,与一位老师谈到扬州八怪,他问我最欣赏其中的哪一个?
我说最先喜欢郑板桥,但是后来发现八怪中才学最高的是金农,随着对金农的渐渐了解,也渐渐的喜欢了金农。
那位老师问我:为什么喜欢金农?有何凭借?
我说:金农敢于把攻击的矛头直指贴学道统的圣人王羲之,而不是赵孟赋与董其昌,这本身就决意要挑明自己异端的身份。
金农对王羲之的批评,是建立在对书法现状的清醒认识以及对书法问题的深刻领悟之上。因此才敢狂言:耻向书家作奴颜。
金农的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不在寻常眼孔之中。金农作画,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
如同郑板桥的“画前胸有成竹,画后不留一竹”。
由此可见,形式上的乱,缘于深层的情感需要,乱的形式实出于骨髓,不能仅从外表来加以对待。

那老师一听,觉得找到了知音,一下打开话题,与我从下午一直聊到晚上,两人的话题也越来越广,到分手时,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其实对于国画书法,因在历史系读书,所以历史上的名家略知一二。
对金农、赵孟赋、董其昌还有王铎,因自己比较喜欢,而了解的多了一些。
结果遇到这老师,也是喜欢这几位的书法,因此才觉得彼此间很是投缘。

平时忙于生计,也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文化人,每次与他们之间的交谈,都让自己感受到书海无涯,学无止境。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10-4-4 21:59 编辑 ]
发表于 2010-4-4 19: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是烦大人!信手拈来就是一段佳话啊。呵呵。
人是一本活书,和不同的人对话,或共鸣,或启发,或反思,或激撞...
都可以说是精神上一种至上的FB。
发表于 2010-4-4 19: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煩不鳥 于 2010-4-4 11:14 发表
TO:TAO
清代的艺术,从早期的八大山人,到中期的八怪,晚期的吴昌硕,都是开宗立派的大师。
以前,有一位好友, ...


在此做一点读书小贴士啊,以卖弄一下我好学的品格。
(网上节选)↓
◆“清代的艺术,从早期的八大山人…….”
这八大山人可不是八个人哦,
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为明朝王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典型的个性派才子,但个性得有理由。
  
◆“中期的八怪…….”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通常称 “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
--这个郑燮呢,就是郑板桥,做人要能做成郑老先生画里的竹、兰、石、松、菊那样,就足矣!对对金农知之不多,借烦大人的光,总算有所一知了。

◆“晚期的吴昌硕…….”
吴昌硕,浙江人。在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表现出色。尤对上海画派后期(后海派)画风影响深刻。任杭州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长。书法、绘画、篆刻、诗词无一不精,绘画以篆书笔法入画,线条凝炼遒劲,气度恢宏古朴,浑厚苍莽。书法着力于《石鼓文》,深研数十年,他写的石鼓文,自出新意,用笔结体,一变前人成法,力透纸背,独具风骨。
---对我老家贡献不小阿,对他很有亲切感!^^
 楼主| 发表于 2010-4-4 22: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TO:TAO
还是在读大学的时候,一次,在同学的寝室里,看见墙上悬挂的一幅画,画中的老鹰寒枝孤悬,冷眼傲视。
当时就觉得这位画家的性格一定是怪异的、孤傲的。或许是由于坎坷的命运,让他产生了与众不同的画风。
把这感觉告诉同学后,同学说,一点没错,这幅画的作者就是八大山人。

说到朱耷,就不能不提与他同时代的石涛,这两位艺术宗师,同为皇室后裔,而彼此不同的命运,也曾让我唏嘘不已。
明亡之后,朱耷落发为僧,对大明依然忠心耿耿,以遗民自居,拒绝与满清合作。自号为驴,以此表示对满清的蔑视。
朱耷画风怪异,画中鸟兽皆以白眼向天,笔墨放任恣纵,充满倔强之气,其绘画风格对后世影响极大。

后来的八怪,尤以郑燮、金冬心在绘画风格上,继承了八大。以其不合理而形成合理的怪异画风,横扫华夏。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10-4-4 22:59 编辑 ]
发表于 2010-4-6 10: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continue my wonderful reading life in FB!!
发表于 2010-4-6 16: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偷偷插几句
中国绘画,经过元朝的浩劫,到明清已经元气大伤,整体上失去了活力,文人画这一支在文人士大夫之间倒是不温不火的发展,也出现了徐渭,八大山人,八怪这些比较有个性的艺术家。到清末与西洋交流加深,艺术上有了新的气象,上海的任伯年的人物画明显的借鉴了西方的画法,而吴昌硕笔墨老辣叫文人画又有新的突破。社会在变革,艺术也在变革,这时候齐白石还是在模仿八大山人,八怪的路子,在陈师曾的建议下,在50几岁的时候衰年变法,农家出身的齐白石给文人画带来一股清风。民国时期,虽然国力积弱,战乱不断,但在绘画艺术上是个值得大书一笔的时代,立志改革中国美术的徐悲鸿,集中国画之大成的张大千,与印象派异曲同工的山水画家黄宾虹,得文人画精髓的傅抱石,笔法高古的傅儒,还有高剑父高奇峰为代表的岭南画派,中国绘画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 本帖最后由 团支书 于 2010-4-6 16:2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19: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TO:团支书     (悄悄回几句)
蒙元的入侵,阻断了文人以功名入仕的途径,文人墨客闲着无聊,却玩出了元曲这一新颖的艺术模式,堪称一绝。
又以宋室后裔赵孟頫为例:宋亡之初闲居江南,潦倒无望之际,被奉诏至江南搜访遗族者引入北京,至此风云突变。
世宗忽必烈赏其才貌,给予种种礼遇。至元仁宗之时,赵孟頫官拜翰林学士,官居一品,其政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
赵孟頫的山水画,一扫南宋院体之弊,以其出众的技法,艺术风格,引领画坛,对后世影响也最为深远。
元代虽然沦丧于蒙古,但在艺术、科学领域内,并非一无是处。中华文明的传承,蒙元时代也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徐文长这个人,虽然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能独树一帜。
但其一生却很不幸,其中缘由或许是出自他那强烈的功名心。
一心想找个事权贵的机会,却连个举人也不曾考取,郁闷不已。
中年因精神错乱杀妻而入狱数载,晚年靠卖字画度日,最终潦倒而死。

明末清初的大腕,虽身负贰臣骂名,却存名于世的,倒是那个低调的王铎。
王铎的诗文书画造诣很高,世称神笔。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张弛有度,与明末权臣,大书法家董其昌齐名。
齐白石属于书画界的一个异类,其突破的方向,虽有违传统技艺,却独树一帜。
清代的大师,最让我赞叹的,是那个来自意大利的宫廷画师郎世宁。
东方与西方的绘画技巧,在他的笔下,被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写意与写实的融合,堪称时代范本。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10-7-12 19:11 编辑 ]
发表于 2010-4-6 23: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看图说话么?图呢?
(本想帮着贴贴,但不会贴,汗)
特别是那个郎世宁。好奇阿。。。
发表于 2010-4-6 23: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团支书 于 2010-4-6 16:22 发表
偷偷插几句
中国绘画,经过元朝的浩劫,到明清已经元气大伤,整体上失去了活力,文人画这一支在文人士大夫之间倒是不温不火的发展,也出现了徐渭,八大山人,八怪这些比较有个性的艺术家。到清末与西洋交流 ...

呵呵,团支书是画通呀。
最喜欢哪个流派呢?
有什么可以推荐的大作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23: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TO:TAO

郎世宁,康熙年的宫廷画师,用毛笔在油画布上作画,产生特殊效果,因其绘画方法独特,后世临摹者甚少。

郎世宁4.jpg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10-7-12 19:11 编辑 ]
发表于 2010-4-11 11: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帖由 煩不鳥 于 2010-4-6 23:51 发表
TO:TAO

郎世宁,康熙年的宫廷画师,用毛笔在油画布上作画,产生特殊效果,因其绘画方法独特,后世临摹着甚少。

33476 [/quote
哦,是郎老先生的"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卷" 啊。 真品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呢。
嗯,我还没去过台北故宫博物院呢,一定要去搜宝。
改天,FBer 们去台湾时,不要忘了去看看郎老先生画的这个西域勇士阿。
发表于 2010-4-11 12: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早知有此画,我就留意看了。
下次吧!
发表于 2010-4-11 12: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题外话,
想想这个意大利老先生把自己的大半生都倾注在了异国的高墙之内。实属不易!
从雍正到康熙到乾隆,几经易朝,有多少文人军士牺牲在了权利争夺的漩涡中,
但郎老先生却能做到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差异,跨越政治纷争,单纯且执著的做个画匠。
画到78高龄,至死也没有到米兰。虽然多少有些让人扼腕,
但一个圆明园就能让他的苦心潜修得以圆满。
这既是时代的造化,也是他个人的造化呢!
发表于 2010-4-20 11: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煩不鳥 于 2010-4-6 19:43 发表
蒙元的入侵,阻断了文人以功名入仕的途径,文人墨客闲着无聊,却玩出了元曲这一新颖的艺术模式,堪称一绝。
又以宋室后裔赵孟頫为例:宋亡之初闲居江南,潦倒无望之际,被奉诏至江南搜访遗族者引入北京,至此风云突变。
世宗忽必烈赏其才貌,给予种种礼遇。至元仁宗之时,赵孟頫官拜翰林学士,官居一品,其政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
赵孟頫的山水画,一扫南宋院体之弊,以其出众的技法,艺术风格,引领画坛,对后世影响也最为深远。
元代虽然沦丧于蒙古,但在艺术、科学领域内,并非一无是处。中华文明的传承,蒙元时代也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徐文长这个人,虽然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能独树一帜。
但其一生却很不幸,其中缘由或许是出自他那强烈的功名心。
一心想找个事权贵的机会,却连个举人也不曾考取,郁闷不已。
中年因精神错乱杀妻而入狱数载,晚年靠卖字画度日,最终潦倒而死。

明末清初的大腕,虽身负贰臣骂名,却存名于世的,倒是那个低调的王铎。
王铎的诗文书画造诣很高,世称神笔。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张弛有度,与明末权臣,大书法家懂其昌齐名。
齐白石属于书画界的一个异类,其突破的方向,虽有违传统技艺,却独树一帜。
清代的大师,最让我赞叹的,是那个来自意大利的宫廷画师郎世宁。
东方与西方的绘画技巧,在他的笔下,被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写意与写实的融合,堪称时代范本。


煩不鳥老大各方面涉猎的都很深啊,佩服啊。

有时间多写几个这样图文并茂的帖子吧。

元朝绘画还是保持和传承了宋写实的风格,永乐宫的壁画的艺术成就至今叫人惊叹。不过没了李后主,宋徽宗这样的对艺术狂热的统治者。

绘画还是走了下坡路。
发表于 2010-4-20 11: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zure 于 2010-4-6 23:22 发表

呵呵,团支书是画通呀。
最喜欢哪个流派呢?
有什么可以推荐的大作呢?


谈不上了解,就是比较喜欢绘画。

我一直认为,雕塑艺术的巅峰是在亚平宁半岛,绘画艺术的巅峰是在中国。

中国画传世的名作太多了,印象最深的就是宋代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史书上只记载王希孟18岁作此画,画完成不久在20岁时候英年早逝。这是怎样一个天才艺术家啊。一般来讲一般画家在40岁左右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齐白石55岁才取得成功。18岁的王希孟只能用天才来形容了。此画经历次朝代更迭被保留到现在,不得不说也是命运对这位天才画家的另一种眷顾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01: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在上海与3e大哥在一家日本餐厅喝酒时,闲聊中谈到了汪精卫。
大哥对汪精卫的评价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甘愿背负骂名"。听罢,不禁怅然。

国共两党都口诛笔伐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袁世凯,另一个是汪精卫。
骂袁世凯窃国,至于是如何窃的,一直说不明白。骂汪精卫卖国,究竟是如何卖的,也一直都说不清楚。

汪精卫的著作,至今一本也没读过,也许汪的著作永远都是被和谐的对象之一。
多年以前,在武汉的夜市买过一本盗版的《汪精卫评传》。虽然书中错别字连篇,但还是能够从中摸到一些历史的痕迹。
汪的著作虽然没读过,但是他的诗作却是读过不少。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年轻的时候,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豪情。

时过境迁,正如春秋战国时代的是非曲直,在今天已无多大意义了。
但荆轲、屈原、蔺相如、廉颇、信陵君这些人物的生命,却超越了历史与政治。
历史上的是是非非,任由后人评说。只是,当年汪的投日行为,绝非卖国两字那样简单。

7da93060caea206eeaf8f8f6.jpg

当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时,绝对是抱着必死的决心的。
清政府对行刺皇族的刺客从来都没有宽恕的先例,偏偏为了汪精卫破例免死。
如果当时清政府处决了汪精卫,中国的历史上就就会少一个大汉奸,多了一个大英雄。
现在我们的中小学生们将代代朗读汪烈士“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言壮语。
如果汪精卫在1935年遇刺时被打死,也会成为中国可歌可泣的老一代革命家,可是汪精卫却是只伤不死。
如果1939年军统特务在河内不是错杀曾仲鸣而是打死汪精卫,人们也只是叹惜汪一时糊涂,不会使汪背上大汉奸的恶名。

只是,命运有时也会故意捉弄人,历史也会与人开玩笑。
汪精卫在六十岁时曾经写下一首《朝中措》的述怀词:
城楼百尺倚空苍,雁背正低翔。满地萧萧落叶,黄花留住斜阳。栏杆拍遍,心头块垒,眼底风光。为问青山绿水,能禁几度兴亡。
词前还写了这样一段序言:重九日登北极阁,读元遗山词,至故国江山如画,醉来忘却兴亡,悲不绝于心,亦作一首。

辛亥革命成功后,汪不以民族英雄自居,与妻子前往法国留学。
汪对权利毫无兴趣,几次拒绝了北洋政府的高官厚禄,拒绝出任南方政府的要职。
孙文病逝后,三十岁的汪成为国民政府主席,在党内的地位以及影响力远胜于蒋。

汪精卫这个人,清廉、自律,有着极高的个人修养。
然而,汪的文人性格,将偶然变为最终的必然,注定了他将成为历史上的悲剧人物。
汪精卫不喜权术,使他最终失去对政府和军队的绝对控制。
文人出身的他,每到关键时刻便出走海外,躲避权力斗争的旋涡。
他希望国家能够繁荣富强,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发挥自己的作用。

我甚至认为,汪与陈独秀,瞿秋白相仿,更合适去做一个文人,做一个理论工作者。
他们不应出现在历史舞台的最前沿,因为政治是痞子的游戏,不是文人的游戏。
早年,读瞿秋白的绝命诗,颇多感慨,为之惋惜。对于汪的结局,内心更多的是怜悯,而非怨恨。
作为一个政治家,如此的缺乏远见,缺乏手段,将理想直白于权术者,岂非与虎谋皮耶。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后改名精卫,意表自己救国之心如精卫填海,中华一日不复兴,他绝对不死心。
但自从孙中山死后,汪精卫政途坎坷,几经波折。
为了坚持孙中山的联共政策,得罪了诸多国民党元老,使蒋介石彻底做大,成为了无人能敌的蒋委员长。
这些失败看似偶然,却是汪骨子里文人风格的具体体现:软弱,仁慈。
假设汪坚决反共清共,又怎会失去党内支持。如果不是他每遇党内纷争就出走回避,或许蒋根本没有与他平起平坐机会。

汪自辛亥革命后就没有了当初的热血与斗志,反而变得有些逆来顺受。
从中山舰事件到中原大战结束,汪几次组织反蒋联盟,却是几战几败。
蒋为了抓住权力,使尽了一切招术。汪的态度则是:要权力吗,好,我给你。

汪精卫去法国留学时,力劝陈公博同往,陈公博却提出相反意见。(以下是两人的一段对话)
陈:我总是不明白汪先生遇事便出国。中山舰事件发生时,先生本可不必走的,却走了。
四中全会快召开了,李宗仁、胡汉民都离开了,拥护汪先生的人不是没有。
凭汪先生的资历和威望,还担心选不上国民政府主席?
汪:蒋介石既然容我不得,我又何必留在他身边合作?合则留,不合则去,这是我的办事原则。与其受人之羁縻,不如离去。
陈:我的想法与汪先生不同。合则留,不合则去,虽然有古君子之风,但我认为每个国民对国家都有一份责任。
我的处世原则是:合则留,不合则打,打不过才去。
我也知道留在上海有一定危险,但我要作一个斗士,上海就是我的斗场。
我手下没有兵,但我手中有笔,有一批朋友,我要同蒋介石展开理论上的战斗!

后面的历史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不需要再进一步繁琐陈述,偶然最终成为必然。
文人的心境,可以让你获得人心,却无法赢得权力,即便你又有再高的才华和智慧,又如何。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前,汪作为政府要员,肯定对这场战争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在抗战开始前,汪绝对是主战派,甚至提出过迁都洛阳以表达政府对抗战的决心。
但这些激情和决心,恰恰说明了汪精卫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不成熟。

张学良拥兵数十万,与日本人有杀父之仇,为何在东北不抵抗?
蒋介石已经基本统一中国,在国内除了共产党以外已经没有敌手,为何不抗日?
显然是他们都明白双方实力差距过大,根本没有抵抗的资本。
如果只论血性激情,拼死一战,或许会名载史册,却绝对是彻底失败,血本无归。
汪不领导军队,每天面对的是那些不念书只游行的闹事学生,自然是成不了大事的。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11-8-18 01:32 编辑 ]
发表于 2010-5-6 01: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煩不鳥 于 2010-5-2 01:44 发表
此帖为几位朋友而延续,不喜者请勿入内。不喜而入内者,或是闭嘴,或是闪到一边去。

一日,在上海与3e大哥在一家日本餐厅喝酒时,闲聊中谈到了汪精卫。
大哥对汪精卫的评价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甘愿背负骂名" ...

非常希望你能用一些新的眼光,提出一点新的观点。有机会再好好聊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www.fbinjapan.net

GMT+9, 2024-11-22 03:28 , Processed in 0.03571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