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nJapan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avalokist

[日本纵断计划] 东北浴男三人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4 23: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痛胶片就不玩摄影了
发表于 2008-5-25 00: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砖头的樱花,FB某大佬级人物,跪地练单兵射击:1
角館-12forweb.jpg
发表于 2008-5-25 20: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雨后的角馆






 楼主| 发表于 2008-5-25 22: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蔡原来还藏了一堆货。最后这一张跟我的构图几乎一致。你代发了我就不掺合了。
发表于 2008-5-25 22: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偶等了好久,你们都不贴,只好自己来

贴几张你们肯定没有的. 《あの雲を追いかけて》
雲を追って-1forweb.jpg
雲を追って-2forweb.jpg
雲を追って-3forweb.jpg
发表于 2008-5-25 22: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ullcai 于 2008-5-24 23:03 发表
顶砖头的樱花,FB某大佬级人物,跪地练单兵射击:1

这样的效果很喜欢,朦胧美的感觉。
是后期的PS?还是过程中故意对焦虚化?

[ 本帖最后由 樱坂 于 2008-5-25 21:38 编辑 ]
发表于 2008-5-31 16: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位大侠,能否回忆一下驾车的行程,大概就好了。

此次感觉很好,很值得一摄的地方有哪些?

弘前,角馆等樱花之地,现阶段是否不该去?  先谢了!
发表于 2008-5-31 16: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ullcai 于 2008-5-24 23:15 发表
心痛胶片就不玩摄影了

我就停止过,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了。
在数码相机有迹象接近胶片的时候,我正好也有能力玩了,于是又开始了。
现在数码单反的综合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35mm胶片,这是我的看法。
中型是否已经超过偶无法判断,反正买不起。
发表于 2008-5-31 19: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8# DigiPub 的帖子

DigiPub好像对胶片苦大仇深!
你玩你的数码,偶不妨碍你,偶玩偶的胶片希望你也不要妨碍偶。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应该有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玩的,是不?
你的玩得咚咚综合能力很高,可是偶却喜欢玩综合能力很低的纯手动,模拟的东西。
大家兴趣截然不同,希望你不要在这里较真。
发表于 2008-5-31 20: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ullcai 于 2008-5-31 19:01 发表
DigiPub好像对胶片苦大仇深!
你玩你的数码,偶不妨碍你,偶玩偶的胶片希望你也不要妨碍偶。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应该有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玩的,是不?
你的玩得咚咚综合能力很高,可是偶却喜欢玩综合能力很 ...

深仇大恨不可能有的啦。我也是从胶片开始的。
您自己说心疼胶片就不玩摄影的。
所以我就顺着您的杆子往旁边爬了一下。
并没有妨碍您的既定方针的意识。

牛菜语录中曾有数码一经使用其方便性终生难忘。(出处没做记录)
即使这样,您依然在走自己的路。这在日本的专业摄影界是很普遍的,
高端业余爱好者也有一部分人如此。两三年前甚至在杂志上大篇幅慷慨陈词。
创作过程中的等待冲洗完成,迫不及待要用ルーペ确认的那种焦急的感觉,
可能是老牌摄影人最留恋的地方吧。缺点和不便可以是摄影人的恋绢对象。

ぎんえんのだいごみをおもうぞんぶんたのしんでくださいね。
发表于 2008-5-31 20: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0# DigiPub 的帖子

没错,数码很方便,可是出的片子不是我喜欢的,
胶片繁琐也好,效率低也罢,只要有那么一两张好的,
老蔡就很满足。
老蔡喜欢看胶片的原版,大量拍片从来就不是偶的目标(其实效率也不低),数码的便捷对我的意义不大,对于喜欢拍风光,小品的人来说,连拍,TTL测光,自动对焦等都是多余。除了生态和体育,想不出来为什么需要数码。
发表于 2008-5-31 20: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1# bullcai 的帖子

確かにその通りです。レガシー資産を運用しながら十分楽しめますね。
カメラ屋さんにフィルムカメラはまた売っていますしね。
 楼主| 发表于 2008-5-31 22: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儿会有数码胶片之争啊?

数码单反作为一种工具的确是越来越开始接近理想, 是获取图像的好道具. 但不可否认从对过程的玩味来讲趣味性不如传统的胶片.
各取所需呗, 就象有人喜欢SUV, 有人喜欢racing car, 有人喜欢老爷车一样.
但是单就获取图像的便利性这一点来讲, 数码无疑己经超越胶片了.

偶这两天玩RD1, 一开始发现居然还手动过片, #$%^", 但是玩两天就爱不释手了. 那种对精密道具的操作感, 恐怕是男人天生喜欢的.
也不嫌麻烦.

[ 本帖最后由 avalokist 于 2008-6-1 09:31 编辑 ]
发表于 2008-5-31 23: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valokist 于 2008-5-31 22:56 发表
在这儿会有数码胶片之争啊?

数码单反作为一种工具的确是越来越开始接近理想, 是获取图像的好道具. 但不可否认从对过程的玩味来讲趣味性不如传统的胶片.
各取所需呗, 就象有人喜欢SUV, 有人喜欢racing ...

不仅是便利性,数据的采集能力也超过了胶片。不知道你是否意识到了。
贬低数码的一方曾经用银盐粒子的大小和CCD素子的大小比较来说明他们的道具占上风呢。极大的错误哦。
发表于 2008-5-31 23: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4# DigiPub 的帖子

不要这么自大,先把CCD或者CMOS的数据采集算法说说清楚
发表于 2008-6-1 00: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ullcai 于 2008-5-31 23:39 发表
不要这么自大,先把CCD或者CMOS的数据采集算法说说清楚

欧哟,我似乎捅了马蜂窝了。后悔ing。

我的老论坛收集了有相关数据的文章,可是大约两年前天气过热我又连续加班不回家,可怜的服务器殉职了。
遗憾的是我没有记住那些纳米数字。大致的意思是,银盐结晶在一定的面积内被不同程度地还原为金属银结晶,其程度不同表现为不同灰度,即模拟灰度。而数码sensor的素子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一个单元,这个单元的面积内感光的强度被直接转换为灰度数据。如果把这个面积的大小和胶片的相同面积比较的话,它们各自的表现能力才能真正有意义。用银结晶的颗粒大小直接和素子大小比较耸人听闻而已自己骗自己。另外模拟情报的载体-胶片上的金属银结晶的大小和密度是random的,而数码sensor的素子采集到的数据的随机性小于胶片,胶片的质量和赏味期限和冲洗条件,保存条件都会使得当初记录到的灰度的再现造成影响。就这些吧。

彻底不是方便与否的问题哈。但是作为我这样业余的人来说,方便与否更重要。质量能够和胶片接近就OK,可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超过了我的需求。再好不过了。(我的工资也超过了我自己预想的金额,好高兴哦。)
发表于 2008-6-1 00: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数码也好胶片也好,用于表现,恐怕都已经足够。

专业也好业余也好,只要是娱乐,而不是负担,也就足够~~~
发表于 2008-6-1 01: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honsou 于 2008-6-1 00:58 发表
数码也好胶片也好,用于表现,恐怕都已经足够。

专业也好业余也好,只要是娱乐,而不是负担,也就足够~~~

对。如果不考虑哪个更环保的话是这样的。
发表于 2008-6-3 1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我来说,我这个人比较贪心,所以我既喜欢胶片也喜欢数码。虽然二者感觉不一样,但是拍片子的心态还是要一样的。在我看来,自己想拍什么,想怎么拍,这是最重要的,用什么机子拍,这是其次,所以胶片数码,对我来讲,就是手心手背,都是肉,既然如此,就不要对他们有偏见。所以,关键是在拍片的时候要看清自己的内心。
很多人因为数码拍片子不花本钱,所以拿起相机就是一阵乱拍,然后从里面选出一两张偶得之作,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很不可取的,而且使人变得浮躁,所以,对于有这样想法的人我想还是应该从胶片入门,培养一个好的态度才行。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14: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拍也未必是浮躁.

每个人学习有每个人自己的方式. 胶片必然张数少, 所以会让人先去思索, 再实践. 而数码就提供一种在实践中总结提高的方法. 就算是用胶片, 也同样有大量拍摄的. 比方说布列松, 荒木经纬, 这些以拍人为主的大师不大量拍摄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关键还是要思考, 拍一千张, 然后总结, 和优秀地片子对比, 再思考, 然后有目的带着思考再拍一百张, 然后再总结, 再对比, 再思考, 然后再拍十张, ... 最后, 你就能拍出the best shot!

以前学书法也讲究先摹后创, 事实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数码时代, 提供了这样一种方法让你[速成]. 也就是可以让你很快地达到一个瓶颈位置.

要怎么突破这个瓶颈?
别急, 我还卡在瓶颈那儿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www.fbinjapan.net

GMT+9, 2024-11-22 02:09 , Processed in 0.05807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