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nJapan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3|回复: 0

梅寒吐香,兰芳百世——《梅兰芳》观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5 20: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位博友的文章,她是一位我欣赏的才女。读完了很想看这部贺岁片。
<hr>
《梅兰芳》终于在众望中上映了,大家似乎早已觉察出角色的悲情,故而从入场到结束都很安静,如其说是对影片的尊重,倒不如说是对梅兰芳的尊重。

    这是一个我们熟悉的梅兰芳,又是一个我们并非熟悉的梅兰芳,我们熟悉的是他曾经作为历史人物,乃至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符号与标记,而我们不熟悉的是他内心世界中的挣扎与求索。

    那个曾经在国粹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名伶,那个经历了跨时代变动与沧桑的艺人,让我们索性称他为艺人吧,因为,影片最终的主导正是要说明,没有圣人,只有凡人,做好一个凡人不见得比塑造一个圣人简单的多,梅兰芳一度被神化了,在人们盲目的崇拜中,他无数次的迁就于世俗的惘然,却在大是大非来临之际坚守自我,用一句“有些人要看一个弄脏了的梅兰芳”来坚守自己纯净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可以说,梅兰芳是为戏而生的,陈凯歌成功的运用了种种夸张地人物塑造说明了他想在影片中说明的问题,那就是“男人想娶回来,女人想嫁过去的痴迷和依恋”,崇拜,在任何一个年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种达至巅峰的思想的洗礼与情感的倾泻,他们疯狂的着迷于梅兰芳,爱的也许仅仅是台上的那个在古典文学中徘徊与揣摩得众多角色,他们并不关心梅兰芳内心的渴求与挣扎,自然,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了,戏剧的念白是优美而温婉的,它将文学与乐曲相结合,通过形体、容貌、服饰形成动态的美学艺术,加之光线、布景、道具的考究,让空间与时间浑然一体,将人们抽离出现实,而迅速的夺身于不同的故事中,而梅兰芳则是将故事中每一个角色在现实空间中还原的淋漓尽致,这也是影片中多次出现这样一句台词的最终目的——梅兰芳扮的女人比女人还女人。

    邱如白在诉说着中国戏剧中对女人的束缚和残害的同时,却终将没有逃过梅兰芳戏台上惟妙惟肖的一颦一笑下的臣服,他将梅兰芳从十三燕的阴影下拉出,却同样不免俗套的给梅兰芳戴上了另一个枷锁和精神桎梏,确切说,他是在完成自己拟想中营造出的梅兰芳的理想和伟大,他说梅兰芳与十三燕的对台是时代与时代之间的较量与抗衡,而最终,他也成为了另一个时代与时代抗争中的失败者。

    影片中梅兰芳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师于十三燕,在传统意识下赢得喝彩的初级阶段;邂逅邱如白而开始思考突破传统戏剧模式,从而一路走红,却在惘然中失去了自由,无奈于浮华缠身、流金虚度;与须生之后的孟小冬欲罢不能的依恋,将迷茫而身不由己的梅兰芳拉出了华而不实的世俗,孟小冬给了他一丝心灵的悸动和不再孤独的温暖;最终他走出浮华,重新想起十三燕和大伯临死前的遗言,又回归原点,戏中来,戏中去。

    媒体上纷纷对黎明出演梅兰芳一角给予诸多讨论,在众星拱月的影片中黎明非但没有被突出,反而为他人做了绿叶,想来,这也许正是导演所想,故事所需,影片中除梅兰芳之外的每个人都是雀跃的,突出的,都展示着各自颇有特色的个性,而梅兰芳却是轻雅的、孤独的、淡泊的,反而被衬托的很平静,甚至很难留有印象,这是一种无法言表的意境,淡中方显余香,仿佛在让人们看着他人的浮华、喧闹,而保持自己的一份淡定,与那轻愁中的一抹无奈,正如邱如白的那句话“谁毁了梅兰芳的那份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孤独,往往造就一种清高与桀骜,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一种孤芳自赏、无人问津的伤情,因为孤独,所以注意力往往容易集中在一件事上,因为孤独,所以给人以神秘和诱惑,孤独造就了旷世的迷恋与追逐。

    梅兰芳的孤独,终究被一个叫孟晓冬的女人打破了,这里又一次涉及到了那传奇而优美的发乎情止乎理知己之交,在我看来,他们是真正的知己,戏里戏外皆有情,他们的情仅限于两个人的世界,却终于逃不过世俗的冷眼,于是,无奈之下,只有在戏中感受彼此的深情,由此看出,孟晓冬的无奈出自于梅兰芳的无奈,而梅兰芳的无奈出自于自我束缚与社会束缚中的无力挣扎,他红极一时,却没有选择命运的权利和自由,他受万千宠爱,却得不到自己的真爱,他名满全国,却仍旧摆脱不了戏子的身份,他艺术生涯中获得的尊崇与他在社会地位中被践踏着的尊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艺术奇才终究要保持那份孤独,那份寂寞,那份冷眼观世的淡定,依旧保持在舞台上灯光下站着,远远的站着,将那时代的神话继续谱写,所以,孟晓冬的离去,在某种意义上延续了这个神话,她放弃了男人与女人之间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渴望,而成就了梅兰芳更耀眼的跨时代的辉煌。

    从影片中映射出的另一个矛盾便是源于十三燕针对年少时的梅兰芳改戏的那个片段,一个大胆的、突破性的改动竟然被恪守古训的十三爷爷认为是朝三暮四的反应,“本来戏子就是下九流,我们还要把戏改来改去,这不是朝三暮四是什么……”十三爷爷这样看待意气风发、年少有为的梅兰芳的改戏行为,而却在随后的打擂台中抛出“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的经典名言,这说明,除了无力抗争的社会地位与人格歧视之外,还有自己内心伸出的自卑与压抑,他们宁可在梨园行中争强好胜,也无法对外提高人格的平等,他们相互之间比身段、唱腔、武行,却依然无法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人格的尊重,他们对自己的称呼已然说明了他们的妥协与无助。这个矛盾是历史、时代与社会铸成的,是不可抗争与辩驳的,即便是在大的事件到来,时代交错或历史前行的过程中,在人们内心深处的触动也不过是昙花一榭。

    而梅兰芳的确成就了一个神话,并不是他本身,而是他站着的舞台,他为之穷极一生的事业,他代表着中国国粹级古典文学艺术的缩影,他将上千年修为成的综合性的文化萃取形成独到的风景,尽管,在付出的过程中是何等的辛酸,何等的忧愁,尽管,在世人眼中,仍揣着戏子长戏子短的种种往事,然,我们依然能够在闭目聆听的那一瞬间闻到淡淡的梅香,受过寒的梅才能吐纳更悠远的芳香,梅兰芳在历史长河中存在的意义正如是,正所谓,梅寒吐香,兰芳百世。

[ 本帖最后由 柠檬香 于 2008-12-5 21:14 编辑 ]
雨蜘蛛设计.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www.fbinjapan.net

GMT+9, 2024-11-27 01:50 , Processed in 0.04334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