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nJapan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煩不鳥

图说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3 15: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叙述外蒙的那一节很有意思.
继续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4: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晴雨 于 2010-1-13 15:24 发表
叙述外蒙的那一节很有意思.
继续关注.


蒙古之所以有内外之分,缘于满清入关之后,长城的作用丧失,靠近长城一线的蒙古部落归顺满清,称为内蒙。
内蒙原本是绥远、热河、察哈尔、宁夏的泛称。四九年后,绥远、热河、察哈尔以及宁夏北部合并组成内蒙古。
明代的北方是以长城为边境线的,蒙古原本不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的固有领土是指长城以南的十八行省。

中国现今版图的形成,与满清入关有很大的关系。东北三省纳入中国版图,外蒙古与朝鲜一样,成为中国属地。
外蒙的正式独立,是由于斯大林与美国、英国秘密签署了雅尔塔协定。国民政府虽不承认外蒙独立,但是也无计可施。
到了毛泽东当权后,与外蒙古建立大使级关系,也就变相的承认了外蒙古独立的事实。

d776ef7a2b102fdf0bd1874d.jpg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10-1-14 14:31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4 14: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煩不鳥 于 2010-1-14 14:20 发表


国民政府虽不承认外蒙独立,但是也无计可施。
到了毛泽东当权后,与外蒙古建立大使级关系,也就变相的承认了外蒙古独立的事实

略有耳闻.
发表于 2010-1-14 15: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历史可以预测未来吗?
如果可以我要好好研究这帖子。
发表于 2010-1-19 11: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跟着呢!
お疲れ様です。
发表于 2010-1-19 22: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有看头!
发表于 2010-1-20 14: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煩不鳥 于 2010-1-15 17:14 发表
1926年7月4日,广州,国民党中央临时全体会议通过《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陈述了进行北伐推翻北洋政府的理由。


大陆官方教科书肯定北伐战争的价值,但将国共合作期间的北伐称为旨在推翻封建制度,建立共和制度的大革命。
而将国共破裂称为大革命的失败,原因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上台。
毛泽东更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并列为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共产党的史观认为,宁汉分裂后,被官僚资产阶级所垄断的国民政府没有能力彻底摧毁封建制度。
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不符合普通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
亦不能使中国彻底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
只有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彻底改变中国,建立完全独立自主的新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北伐的发起是为推翻北洋,这么说是挑起了内战??也就是说类似历来朝代的取代?
国共分裂是因思想路线不同而造成武装分裂??
到是很难看出国民党联络农民什么的,
但共产党却看到了最低层却有很大的力量了吧.
发表于 2010-1-20 14: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煩不鳥 于 2010-1-11 21:23 发表
无论国民党或是共产党,对于北洋军阀评论极差,甚至延伸至近代历史教科书中,但近年来已有诸多学者为此翻案。
学者们虽不齿军阀,但对于国共两党的从事类似军阀的行径却睁闭一只眼,有失公允。


一直不太明白@军阀@这一词的真正意思.
象是军阀是@朝挺@的代名词?具有贬低和贬义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 15: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晴雨 于 2010-1-20 14:02 发表

北伐的发起是为推翻北洋,这么说是挑起了内战??也就是说类似历来朝代的取代?
国共分裂是因思想路线不同而造成武装分裂??
到是很难看出国民党联络农民什么的,
但共产党却看到了最低层却有很大的力量了吧.



北伐与历史上的政权更迭,还是存在一些区别的。
中国上下五千的历史,要么是暴君,要么是暴民。中国的皇室与日本不一样的,不是万世一系,谁都可以做皇帝。
当历史的契机闪现的时候,各种势力便会登上历史舞台,用暴力的方式推翻现政府。最终,以暴力最强着定江山。
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是用这样的方式演变的,北伐与之的区别在于,推翻现政府的不再是暴民,而是一群有理想、有信仰的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不再与那些暴民一样,他们期盼的不再是富足安康的小日子,而是希望用自己的实践,寻找中国的出路。

至于国共分裂,其实关键的问题在于:共产国际一直要求中共以暴力的方式夺取政权。而国民党则是希望在现有体制内进行改革。
国民党既然掌握了政权,它就必须在游戏规则内玩政治游戏。而共产党是不受规则约束的,私有财产可以成为共产党革命的武器。
那时的中国底层社会,若说有什么信念、理想,那都是空话。得小利而忘大义,什么国家、民族,关他何事。

国民党一直试图在体制内改革,试图用和平的方法统一,试图在维护官僚资本利益的前提下渐进,但是最终这一尝试失败了。
中国最后的统一,是由共产党来完成的。最终仍然摆脱不了"暴力最强者定江山"这一定律。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22: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伪满州国

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与清廷达成《大清皇帝辞位后之优待条件》的协议。
根据协议,末代皇帝溥仪仍可住在宫中,使用宣统年号。在英国洋师傅庄士敦的调教下,溥仪对红墙外的世界充满好奇。

new_lion_200711817233982855521_1.jpg

民国十三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不费一枪一弹,仅三天就控制北京全城。
随后,带领军警二十余人,闯入清室,将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宫,废为平民。

冯在政变之初发布的"安民布告"中说:
嗟我无辜同胞,何堪再罹兵戎?推重国内贤家,共同解决内争,军人不干政治,义惟绝对服从。

宣告他发动兵变的目的是制止内战、停止军人干政、推重贤能共建国家。这些话语,似乎是思想转变后的肺腑之言。
可是,为什么政变之后内争却愈演愈烈,为什么军人干政始终尾大不掉,为什么同胞之苦难更加深重?难道是革命的不彻底。
说句实话,我一直都不认为驱逐溥仪具有什么革命色彩,也弄不懂冯玉祥与张作霖合作,其意义就一定胜过他在吴佩孚手下当差。
北京政变和中国近代史上的其他一些政变一样,不过是各派政治力量的博弈与利益再分配罢了,而所谓国家人民实未与焉!  

悍然撕毁民国政府与清廷之间的协定,驱逐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退位皇帝,真是好大个英雄。
中国从来就不缺少这种敢打死老虎的英雄,更不缺少无视承诺和协定的英雄。这种政治上的短视,为日后的满州立国埋下了伏笔。
胡适致信政府抗议背信弃义,胡适在信中写到:清室的优待乃是一种国际的信义条约的关系,堂堂民国,欺人之弱。

溥仪出宫,只是北京政变中的一个小小枝节,对当日在京城握有重兵的冯玉祥来说,简直是小事一桩。
也许是因为北京政变中先后登场的各色政治人物太多,各种事件太让人炫目,溥仪出宫一事在现代史上的影响被大大低估了。

而且就在当年,许多富有远见的人物对此也是漠然视之的。
查阅孙中山、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的日记、年谱等资料,他们关于1924年的记载也许提到了冯玉祥、吴佩孚等名字。
而溥仪出宫一事却全然在他们视野之外,即便冯玉祥在回忆录《我的生活》中,关于驱逐清室却只有"最有意义"等寥寥数语。
这其实符合一般人的思维的:废帝早已过气,能给当时人们生活带来直接影响的只会是风云际会的实力派政客。
  
而胡适是一个罕见的例外。
1924年11月5日,也就是溥仪出宫的当天,胡适致信给外交部长王正廷表示抗议。信中说:
我对于此次政变,还不曾说过话。今天感于一时的冲动,不敢不说几句不中听的话。
我是不赞成清室保存帝号的,但清室的优待乃是一种国际的信义、条约的关系。条约可以修正,可以废止。
但堂堂的民国,欺人之弱,乘人之丧,以强暴行之,这真是民国史上一件最不名誉的事。

而当时社会上诸多人士反驳胡适:
一个新文化的领袖、新思想的代表,竟然发表这种论调,真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
我们根本上认为中华民国国土以内,绝对不应有一个皇帝与中华民国同时存在,皇帝的名号不取消,就是中华民国没有完全成立。

或许,正是因为胡适没有帝王思想,所以在他眼里,十七岁的溥仪只是一个寂寞而可怜的少年.
这无疑是一种人情、人性的视角。考察他与溥仪往还之种种,他的这种视角都是一以贯之的.
直到溥仪出宫,他还特地到溥仪暂时寄居的醇王府去看望,表示慰问,并劝其出洋留学,愿意予以协助。
追论胡适在北京政变中的立场和态度,不能不适当注意他与溥仪之往还,也不能不注意他观察溥仪的这一视角.
说他没有一点儿情感的偏私大概是困难的,但这种情感是符合人性之常的,而肯定不是那种旧式士子"士为知己者死"那种情感。
  
北京政变发生,溥仪被军人驱逐出宫,表示抗议和不满的大致有三种:
一是遗老派,二是虽非遗老,但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在清室有大丧之际,背负欺侮孤儿寡妇的名誉。三是从法理角度表示反对。

胡适对此见解的要点有二:
一是对清室的优待是一种条约,为签约一方中华民国所认可和接受,不应轻易变更和废除。
二是即使变更和废除,也应双方平等协商,而不应以暴力胁之。

回顾昔日优待条例之产生,应该说它是政争双方妥协的一种结果。
可以设想,如果当年双方都不愿妥协,只会使战事难休流血更多,也就是说这一条例并不是只对清室一方有利。
当然,时过境迁,条例可以修正甚至废止,但如何修正或废止,订约双方应该首先找到诉求的交集。
如果只有一方自说自话,那只是一方面的决定,命令另一方执行就是了,还能叫什么共同遵守的条例。
  
当年率部驱逐溥仪的将领鹿钟麟催促说:"再限二十分钟,不然的话,景山上就要开炮啦。"这是为各种史料所明载的。   
关于溥仪被逼出宫,最具权威性的看法,也许来自当年参与导致皇帝退位和草拟优待条例、后来曾任民国政府总理的唐绍仪。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如果中国需要改变民国同清帝的关系,我们就应该公正合理和彬彬有礼地去促进它。
我们之所以同意优待条件是因为满洲人的退位缩短了革命的时间、拯救了人类的生命,并给予了我们一个专心致力于建设的机会。
不管我们个人发表过什么意见,在新的协议未缔结之前我们一定遵守这个协议。但是冯将军也许不再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伦理原则。
这不是政治问题,而是道德问题,这不是中国的政体问题,而是这个国家是否有礼貌观念的问题。

溥仪出宫后,偕同郑孝胥、陈宝琛逃往东交民巷日本使馆。次年二月,溥仪又在日本人的保护下乘车赴天津,后赴满州立国。

如果没有北京政变,没有溥仪出宫,又会如何呢。历史无法假设,也无法重来。
溥仪后来被日本人利用,自有一种必然的逻辑。但也可以说北京政变至少为日本人利用溥仪提供了便利。(图:伪满内阁)

391px-Manchuria.jpg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11-8-21 20:35 编辑 ]
发表于 2010-1-22 11: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帖由 煩不鳥 于 2010-1-21 22:01 发表
伪满州国的皇帝与皇后
[quote]
他们这么年轻!!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14: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帝退位诏书

民国元年2月12日,清隆裕太后率同清帝宣统退位,其退位诏书全文如下: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清帝退位诏书.jpg

这篇诏书据说是出自张謇的手笔,诏书由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携各大臣共同签署。
与退位诏书宣布的同一日,袁世凯发表了重要讲话,表示赞成共和。逼迫清帝退位工作已告完成,袁已履行了他的诺言。
于是袁等着南方履行他们的诺言,推袁为第一任大总统。袁怕南方反悔,所以在退位诏书内加上: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2005215131337917.jpg

清室退位后的优待条款共为两个清单。原文如下:

第一清单: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一、与汉人平等
二、保护其原有私产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四、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民国得设法代筹生计。
五、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
六、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废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
七、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
以上各条,列于正式公文,由中华民国政府照会各国驻北京公使。

第二清单:(共分两项)
甲、今因清帝宣布赞成共和国体,中华民国于清帝逊位之后,优待条件如左:
第一款:清帝逊位之后,其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第二款:清帝逊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付。
第三款:清帝逊位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员照常留用。
第四款:清亲逊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第五款:清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日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第六款: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得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第七款:清亲逊位之后,其原有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第八款:原有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乙、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二、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公权及私权,与国民平等。
三、清皇族私产一律保护。
四、清皇族免兵役之义务。
以上各条列于正式公文,由中华民国政府照会各国驻北京公使。

袁世凯把取得革命军同意了的优待清室条件,透过庆亲王奕劻向隆裕太后提出,最后隆裕权衡利弊,同意退位让国。

W020090803467935773329.jpg

清人笔记
辛亥年底清廷之宣布共和,其枢纽在袁项城,为众所周知之事实。
袁氏后虽为国人所弃,但当时兵不血刃转移大局,其中亦煞费经画。
当袁氏入京以前,众情惶惑,主张纷歧,政府已不复能加以统御。
民政部尚书某,因有杀城内汉人之语,复招旗籍巡警二千人,将陆续以代巡警之汉籍者。人心益恐,几酿巨变。
众以赵秉钧手创北京警察,须其来以弭此祸,密言于徐世昌及庆王,召秉钧于彰德,令任民政大臣,并先日由徐备火车星夜专开北上。
秉钧至,即日遣散旗警,人心始安。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10-1-25 21:4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2-3 02: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安事变

民国二十四年秋,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抵达陕北。

共产党01.jpg

蒋中正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任命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
东北军装备精良,对红军的作战能力估计不足,接连战败,后来与共产党停战对峙,导致蒋介石亲自前往西安督战。

民国二十五年四月开始,张学良开始了和中国共产党的秘密接触。
四月九日,张学良驾机飞抵延安会见周恩来,共产党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双方正式结束敌对状态。
张学良向红军提供了大量的过冬棉花,药品,并提出加入中共的申请,但由于张学良的父亲有杀共历史,入党申请被拒绝。

红军北上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打通与苏联之间的补给线,而西路军的战败,导致这一战略企图彻底破产。
追击红军的中央军迅速北上接近陕北,张学良深知中央军到达陕西之后,无法再维持与共军的合作关系,于是陷入剿共与联共的两难境地。

胡宗南凭借精良的武器装备,率领中央军孤军冒进。受到重挫后,停止进军并开始西撤。
张学良向毛泽东建议,胡宗南是一个血性军人,对其应以和平统战为主,不要因为内战而造成更多内耗。
红军的胜利,增强了张学良联共的信心,并向毛泽东重提反蒋抗日的计划,态度从低调秘密联共开始转向高调公开联共。

蒋中正由南京飞抵西安后,严令进剿红军。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蒋拒绝,两人大吵。
蒋中正派遣三十万中央军嫡系部队入陕围剿红军,并向张、杨表示:要么进兵,要么将东北军、十七路军分调福建、安徽。

20081111125100788.jpg

盛怒之下,张学良与杨虎城商议,决定兵谏。
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捉蒋,蒋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
十七路军还扣留了在西京招待所的陈诚、并以排枪扫射陈诚住所,数位中央要员中枪遇难。
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原本中共是执意要杀蒋的,不料斯大林明确表态,要求中共释放蒋中正。同时苏联消息报、真理报也公开支持蒋介石。
经过内部争辩后,中共最后决定服从斯大林的指示,中国共产党遂派周恩来到西安参与西安事变的协商。

宋美龄亲赴西安,启程前夕,宋美龄把手枪递给侍卫,说:如果叛军对我有任何不礼貌行动,你可用此枪立即将我枪杀。
到达西安后,由张学良陪同前往见蒋,蒋见宋的到来,百感交集。宋美龄劝蒋道:宁抗日,勿死敌手。
至此,原本准备以身殉国的蒋介石,态度开始转变。与张、杨,及中共代表商谈后,接受六项协议。

即:
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
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
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
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
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
其它具体的救国办法。

西安事变后停止了内战,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中共也因此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西安事变后,倭寇加速了其侵略中国的计划,并在西安事变后之七个月发动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事后,张学良送蒋到南京,被军事法庭审判有期徒刑十年,随后被特赦并长期软禁。
杨虎城被送到国外后,秘密潜回香港准备参加抗战,但被国民党逮捕,并于四九年在重庆被军统局特务处决。

14112412611947.jpg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开始抢关东,毛泽东决定将中共内部所有跟东北有关联的人全派去东北工作,其中包括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
国民党方面,有人建议重新启用张学良。但此议案被蒋介石拒绝,反而启用熊式辉主持东北工作。
蒋介石此举被很多国民党内部官员视为蒋在东北走错棋的第一步,为最后失掉整个东北埋下了伏笔。

54_7692_811679fc631c890.jpg

各方评价:

胡适指出:中国形成一个领袖不容易,如果蒋中正出现不幸,中国将倒退20年。
并明确定性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名为抗敌,实则自坏长城,是国家民族之罪人。
并说:没有西安事变,共产党很快就可以消灭了,西安事变对我们国家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张学良自我评价:作为一个军人,我是应该被枪毙。但是依我的良心,我没有做错。

后记:

1958年11月,蒋中正与张学良在台湾桃园大溪会面。
蒋中正临别时说:西安事变对国家的损失太大了。
张学良在日记中留下:我闻之,甚为难过,低头不能仰视。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11-8-21 20:40 编辑 ]
发表于 2010-2-3 13: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煩不鳥 于 2010-2-3 02:06 发表
九一八事变后,倭寇占领奉天,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关内。

32545

后记:

1958年11月,蒋中正与张学良在台湾桃园大溪会面。
蒋中正临别时说:西安事变对国家的损失太大了。
张学良在日记中留下:我闻之,甚为难过,低头不能仰视。


以下是我的看法,如有出入请指教.
张想连共但得得罪蒋,918给蒋造成损失张与心不忍,前后两难所以难过.
张连共的初衷是抗日.
张连共是为抗日:
张反蒋是因为蒋不抗日;
这么看来张是最没私心的为国了.

918事变它真正的意义在哪里?
西安事变后停止了内战,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
这么说到也如了张的愿了.象是蒋当时的做法有些不和时局的.
但后来一个被软禁一个被杀,有些不尽人意啊!

[ 本帖最后由 晴雨 于 2010-2-3 14:49 编辑 ]
发表于 2010-2-3 17: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晴雨 于 2010-2-3 13:54 发表
这么说到也如了张的愿了.象是蒋当时的做法有些不和时局的.
但后来一个被软禁一个被杀,有些不尽人意啊!


军人出身,张着种行为不论正义非正义都是死。张回南京时也有心理准备。
后来回南京,宋美龄做了不少工作蒋才肯暂时放过张。宋美龄还是很信任张的。
不杀杨已经不错了,送国外跑回来老蒋能放过他吗。
发表于 2010-2-3 18: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有些不明白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的目的.
其真正目的是否是想借日本人手打击共.
先安内的想法除此以外怎么也想不出更有逻辑的说法了.?????
所以才不支持张,所以才有了张反蒋的后文.
发表于 2010-2-3 19: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uozi 于 2010-2-3 17:22 发表
不杀杨已经不错了,送国外跑回来老蒋能放过他吗。


不杀杨什么意思?
杨不是被杀了吗?
忽然想到了小萝卜头的故事。。。
发表于 2010-2-3 19: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晴雨 于 2010-2-3 18:08 发表
还是有些不明白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的目的.
其真正目的是否是想借日本人手打击共.
先安内的想法除此以外怎么也想不出更有逻辑的说法了.?????
所以才不支持张,所以才有了张反蒋的后文.


我记得不错的话,当时在中国土地上共产党的人数已经非常少了,
如果不是这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就此被消灭,
可以说这个事件给了中国共产党一个喘息的机会,
就此中国的时局成了两党对峙。。。
发表于 2010-2-3 21: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怕冷的花 于 2010-2-3 19:02 发表


不杀杨什么意思?
杨不是被杀了吗?
忽然想到了小萝卜头的故事。。。



刚开始不是没有杀他嘛。。。后来他自己跑来了,不是往枪口上撞?
 楼主| 发表于 2010-2-3 22: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安事变这一段历史,最具权威性的是海外史学家唐德纲先生,唐是唯一完整记录张学良口述的史学家。
根据唐德纲的描述,张学良虽然至死仍然没有揭秘西安事变,但他对西安事变有着非常详细的评述。

概述如下:

一、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自己对国耻家仇的义愤,而并没有太多考虑到私人利益。
如今日本大敌当前,张的主张是反对内战,主张枪口对外,蒋介石却对于中共不灭不休。
张学良数次口劝无用,只能兵谏,希望蒋介石不要过于自私。张学良这种心理,是史学家们不可否认的。

二、
西安事变对于中共必然有利,但是对于国民党,以及蒋介石本人,亦并非受害者。
即便没有西安事变,蒋介石把剿共坚持到底,然而根据当时世界其他各国剿共的例子,这种战争的结果是很难预测的。
中共之崛起,是当时中国大的历史背景所造成的,中共有人民的支持,有理论的基础。
只靠军事去消灭中共,无异于扬汤止沸而不谋釜底抽薪。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中国近代社会所累积下来的根本问题不解决,中共是消灭不了的。又有谁能保证,中共经此一战即被消灭,以后再不复生呢?
所以西安事变,也可以把它当成是:国共之争的光荣收场。

另外,西安事变的圆满解决,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以当年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狂热气焰来推测,无论当时南京政府的选择是忍辱还是决战,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只不过,抗战者,玉碎也,忍辱者,瓦碎也,欲求瓦全不可得也。
如果没有这个西安事变,国民党一再忍辱而弄出瓦碎的结果,则蒋公与国民党在中国历史上,岂止身败名裂而已乎。

张学良的软禁生活结束后,不论大陆方面如何邀请,至死也不回大陆。
张对于西安事变的反省,是因为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的所作所为,导致张开始相信,西安之举,误国害己。

5FLC0JGT00AN0001.jpg

在民国时代,自由与民主是多与少的问题。在共产党统治下,自由与民主是有与没有的问题。
唐德纲曾经这样论述国共两党:国民党杀人是为了夺权。共产党夺权是为了杀人。
当这些血腥的画面,被作为革命成果传播到海外的时候,张的内心自然苦不堪言,这绝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44241.jpg

蒋介石这个人私心太重,任人为亲,缺乏领袖的气度。对于张杨之事,处理手段违背领袖道德。
九零年代初,父亲的同学从台湾归来,在我家作客时,我曾请教他一些历史问题,其中也包括西安事变这一段。
老人家说:老总统(蒋)到最后杀杨虎诚一家,这是干什么呀,有这个必要吗?

[ 本帖最后由 煩不鳥 于 2010-2-4 09:25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www.fbinjapan.net

GMT+9, 2024-5-21 07:25 , Processed in 0.04129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